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月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海外矿业投资。人民币国际化、世界产业分工导致我国对海外资源的需求大增,但回顾A股公司的涉外投资,不少项目中夹杂着虚假和混乱的信息。矿业是个知识高度密集的行业,再加上语言等方面的障碍,对待海外涉矿,投资者需要提高警惕。
近期,一家上市公司宣布投资南半球的三处金矿。其中两个矿的黄金平均品位在20克/吨以上,但世界金矿的平均品位却在2克/吨之下,这两个金矿的平均品位已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开发价值让人眼馋。不过,这家公司在公告中表示,由于评估时间较紧,评估人员未能对采矿权进行现场调查,评估的三个矿产均未提交符合当地标准的储量报告。
显然,这家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提供的数据可能与事实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将给投资者的判断带来很大影响。不过,在这个例子中,投资者还算幸运,因为上市公司至少披露了相应的风险。在涉外的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不主动披露,普通投资者如何去获取信息,又如何判断这些信息的真伪,将成为一个难题。
事实上,不仅是信息披露不够充分,许多A股公司不愉快的涉外经历甚至都存在着上市公司有意无意夸大信息误导投资者的情况,如杭萧钢构海外巨额订单事件、劲嘉股份合作方乌龙事件以及哈高科薄膜太阳能电池高转化率等问题,都一再提醒着上市公司在涉外事务中存在的风险管控漏洞。
语言的隔阂和资料的匮乏使得上市公司涉外事项的风险管控漏洞进一步增大。由于语言不通,投资者很难找到合适渠道核实上市公司公告内容的真实性;由于资料来源少,投资者也难以获得上市公司公告以外的其他资料。两个障碍的存在,使得上市公司涉外项目出现虚假或夸大信息披露的可能性骤增。
具体到海外矿产投资,中外涉矿政策法规差别大、标准迥异,上市公司对海外项目的运营环境相对陌生,这些也会加大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而想要通过监管完全堵住风险管控的漏洞,目前也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现有条件下,投资者主动规避海外涉矿上市公司的风险或许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