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7月,与难耐酷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频频遇冷的A股。上月,上证综指出现了逾5%的累计跌幅。
伴随经济增速下滑、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下降,沪深股指持续下行,成交也在“地量”水平徘徊。当市场人气几近“冰点”,A股是否仍值得坚守?
年初上证综指创下的2132点,曾被许多机构视为“钻石底”。然而进入7月之后,“钻石底”被轻易击穿。7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更险些跌破2100点整数位。
是逃离,还是坚守?难言何时见底的股市,令忧心忡忡的股民面临两难选择。
事实上,减速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必须经历的“阵痛”。作为实体经济的虚拟载体,资本市场出现阶段性的调整在所难免。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或无需过度悲观。
而A股市场本身,也在持续调整中显现出愈发明显的估值优势。截至7月30日,沪深股市平均市盈率已分别降至11.31倍和21.19倍。而上年末,两项指标分别为13.4倍和23.11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媒体报道称交通银行非公开发行298亿元A股的方案正在等待证监会正式批文,认购对象包括财政部、社保基金等,且其定增价格设定高于目前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国家队”出手溢价定增,显示了其对目前银行股估值及市场投资价值的认可,客观上则将起到稳定投资者信心、凝聚市场人气的作用。
或许未来的一段时间,经济增速下行现实和政策支持预期的博弈,将继续困扰艰难前行的中国股市。但在市场环境趋于好转、估值吸引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A股仍值得坚守。
新华社记者 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