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时空连线:李书福 >

李书福:吉利托了WTO的福 为一张准生证奔波十年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6日 21: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光明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李书福,一张标志型的娃娃脸,露出招牌式的微笑。

  他就是中国民企造车第一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然而,在创业的道路上,他却因“民营”身份,为一张“准生证”等了整整十年。2001年11月9日,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吉利“豪情”终于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公告,获取轿车的“准生证”。吉利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那一年也成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元年。

  回忆起吉利当年造车的经历,李书福内心无数次感慨:“这是托了WTO的福。中国不加入WTO,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吉利。”

  迂回造车

  为一张“准生证”奔波十年

  2001年11月9日,李书福永远记得这个日子,那一天,吉利拿到汽车准生证,巧合的是,这一天恰好是中国加入WTO的前夜。

  “没有入世,就没有吉利。”李书福一直认为吉利是中国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而这一天,他足足等了十年。

  李书福是标准的草根,出身台州农村。1982年17岁生日,他得到了一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骑着自行车一边体验速度的感觉,一边到处给人照相,就这样,他赚到了第一桶金,这也是李书福汽车帝国的开端。

  1992年以后,李书福和整个国家一样迎来了个体私营经济的第二个春天。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创业、全民经商氛围开始形成。在这之前的一年,李书福回到台州,靠经营建筑装饰材料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开始了二次创业的资本聚集,这次是实现造汽车的梦想。

  李书福一次次到北京,奔走呼喊,一次次到国家生产主管部门,阐明自己的观点,他情真意切地说:“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可壮士断腕般的豪情并没有融化国家政策的铁板。

  于是,不甘失败的李书福搞起了迂回战术。他找到了一家濒于倒闭的国有摩托车厂,决定合作生产摩托车。拿到摩托车“准生证”,李书福马不停蹄奔向了自己的终极目标造汽车。当董事会通过造汽车的决议后,李书福首先在内部选拔人才。从员工档案中,他发现有三个人曾是汽车厂的工程师。之后,连李书福在内,这四个人就是吉利汽车最初的核心力量。

  李书福的造车梦是从模仿开始的:1996年,奔驰刚刚发布新车,李书福买了几辆,照着设计。1997年,他到一汽,把红旗的底盘、前后桥、冲压件、发动机、变速箱、仪表台都买来弄。车身就照着奔驰做,玻璃钢的,扣在红旗底盘上,做成了奔驰280。第一辆车做出后,李书福兴奋地开出去到街上兜风。1998年,第一台吉利“豪情”轿车完成下线,这台车参考了其他厂家的车型,模仿天津夏利,发动机是丰田的。据说,李书福搞了一个下线仪式,发出去700多张邀请函,却没有多少人来。

  这段在外人看来有点不堪的往事,恰恰成了李书福汽车梦的最好磨砺。他明白,造汽车必须要上国家经贸委的生产“目录”,否则吉利汽车不管造得多好,也永远是个“黑孩儿”。

  1999年,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台州调研,专程去吉利视察。李书福“斗胆”当面请命,慷慨陈词:“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

  2001年9月国家经贸委颁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依然没有“吉利”的名字。但是李书福造车已没有退路可言。从1998年到2001年,在浙江临海和宁波两地,光是买地建厂,李书福已经投入十几个亿。

  2001年11月9日,有关部门突然增发一批汽车许可公告,吉利“豪情”赫然在目。吉利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第二天,中国在多哈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两条新闻几乎同时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中国入世”与“李书福入局”的巧合,自然引起国内外舆论的一番热烈解读。

  “吉利全托了WTO的福。” 李书福情真意切:因为加入WTO了,国家才同意吉利生产汽车,吉利汽车才有可能走遍全世界,才可以在全球市场自由发挥,自由竞争。

  放手一搏

  改变低端形象,布局海外市场

  无论对于吉利还是中国汽车业,中国加入WTO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当社会上对加入WTO是“狼来了”、放开后的中国汽车市场能否抵御外资新一轮更猛烈的“入侵”存有疑虑时,李书福却喝彩,为什么?他的回答是,我希望“狼来”,来了可以打,总比被绑起来好。若有本事和狼搞好关系,狼就听你的,能利用狼“咬”别人,怕什么?过去受的管制很多,被捆绑得几乎无法施展,加入WTO后宽松了。

  李书福在一首诗中写道:“寒冬去,春天到,埋头苦干静悄悄。不要吵,不要闹,自主品牌撑大腰。欧美风,韩日潮,崇洋媚外何时了?中国车,飞多高,奋战十年变大雕!”体现出李书福的雄心。

  入世后,向世界敞开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大门,也让中国汽车企业在与世界著名企业同台竞争中迅速壮大。

  吉利在造车的前12年将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但是想要造出豪车并让消费者为之埋单,它还没有展现出令人信服的能力—它缺乏领先的技术和强势的品牌。

  改变低端形象,进入“上层社会”,李书福决定改变,而且他真的坚持这么做了。2007年,吉利宣布与低价告别,他的一句“要造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车”成为一时名言。他将原来老三样全面停产,2008年“全球鹰”品牌启用,2009年高端品牌帝豪面市。紧接着又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如今又把沃尔沃揽入怀中。

  与此同时,吉利已悄然开始了海外市场的新一轮开拓布局。

  2009年,吉利投资3000万美元在印尼组建吉利汽车生产基地,将此作为进军东南亚市场的跳板。紧接着,去年一个组装生产下线仪式在俄联邦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共和国首府切尔克斯克市举行。根据规划,到2015年吉利将产销汽车200万辆,其中一半将在海外销售。吉利的国际化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要让全中国的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车跑遍全中国。”李书福带领他的团队一直朝这个目标奋进。

  跨国并购

  WTO助他实现美国梦

  李书福被外国媒体誉为“中国的亨利·福特”,在他们看来,他是一个草根出身、自我奋斗的典范,而这就是典型的“美国梦”。随着中国汽车日益全球化,这个草根福特在和美国福特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

  福特是沃尔沃的前东家。李书福是沃尔沃的铁杆粉丝,对沃尔沃在造车领域里的那些开创性的技术,如数家珍。为了争取能在日后与沃尔沃有所合作,吉利从2006年起就开始了战略转型,“安全”成为其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诉求之一。“吉利如果不追求安全,你就失去了跟沃尔沃讨论的基础,大家就不太可能合作。”

  这个时候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开始了。这是李书福充满战略意义的一步,是巩固吉利在汽车业地位的重要一步。所以李书福“御驾亲征”,组建200多人的专家团队,一掷千金志在必夺。从2008年开始,全球汽车界的小个子吉利才得以站到百年巨人福特面前,成为平等的谈判对手。

  几经周折,去年最终签署了吉利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协议。吉利把总收入超过自己20倍的豪华车巨头沃尔沃收入囊中,这几乎意味着,这家草根汽车公司一跃而过几重天堑,要攀到价值链的最顶端;更重要的是,这显示出了欧洲和美国的危机加快了全球汽车产业重心向中国这个新兴汽车市场转移的速度。

  旁观者的视角总是落在并购与被并购,整合与被整合的热闹故事上,但李书福要讲的则是一个彼此尊重,相互认同的商业文化的命题。在此之前,吉利曾预演过了两起海外并购。2006年10月,吉利和锰铜公司达成了合资经营上海英伦帝华公司的交易,2009年中国跨国企业第一单也由吉利完成,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

  “中国汽车工业和西方的汽车工业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应该以学习的心态,融入沃尔沃的发展。我对西方的那一套东西研究得不多,经验也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自作聪明,去干扰影响他们的决策,那整个沃尔沃就会面临更加大的挑战。”李书福说,这时就要适当的“容忍”。比如,沃尔沃每年的预算高达几百亿克朗(克朗与人民币基本等值),到2015年,预算技改和研发要投入110亿美金。再比如,沃尔沃每年仅赞助沃尔沃高尔夫比赛和沃尔沃的帆船赛就要几十亿克朗。尽管会问很多个为什么,但是李书福最后还是“容忍”了沃尔沃这些昂贵的“习惯”和“爱好”。

  今年48周岁的李书福性格突出,正是中国特色汽车制造新时代的合适代表人物。前天,吉利迎来了25周岁生日。“当世界其它地方在问"为什么"的时候,他却说"为什么不",”克莱斯勒前中国区总裁比尔·拉索表示。“他就是西方一百年前的故事在当今中国的翻版”。

热词:

  • 李书福
  • 吉利
  • WTO
  • 准生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