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2日 09: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网
中国证券网编者按:周五沪深两市出现高开低走,但尾盘时分股指奋力拉升,最终收出一根带长下影的阳线。与此同时,本周悲观的政策面也终于出现了一丝转机,三大敏感信号的出现,或预示对当前政策面不需太悲观,尾盘的拉升走势表明下周行情或许值得期待。
本文导读:
【四大信号 加息警报解除】
【一、提升准备金】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二、央行净投放】央行本周净投放740亿 短期内加息可能性降低
【三、期指翻多】期指将上涨 多单持有
【四、美元走弱】LME基本金属多数走高 美元指数已连跌三天
【权威声音】
央行官员:货币政策不会急转向 年内维持稳健
央行官员提倡引导通胀祸水外流
三年来首次加息满月 专家称或是加息周期的开始
央票回笼不给力 存准率年内或再次上调
樊纲:通胀不会太高 提高存准率不一定是紧缩政策
李稻葵:央行还会加息 热钱并不可怕
【机构观点】
中金公司:政策犹豫徘徊时市场往往会选择下跌
高华证券:微观调控不会解决通胀问题
民族证券:调整中孕育风格转换
【大势研判】
大盘进行最后一次诱空 阶段底部出现
权重股表现决定指数反弹空间
短期调整仍未终结
大盘上涨需筑双底
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官员称货币政策维持稳健
央行调查统计研究部副主任顾铭德18日在上海接受表示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行年内持续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发行量是"紧了一点,但并不会转变过急"。
报道称,他同时表示,防通胀已经成为央行的目标和任务,而在现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多目标下保持综合平衡的回归常态的货币政策,不能单纯理解为紧缩。
报道没有披露更多内容。
此前,包括张建华、盛松成、李稻葵、夏斌等人士均在不同场合呼吁我国货币政策重回稳健。(一财网)
央行本周净投放740亿 短期内加息可能性降低
昨天,央行发行的3个月期央票收益率与上周持平,至此本周发行的央票收益率均走稳。作为利率调整的风向标,央票收益率的全面走稳缓解了市场对短期内进一步加息的预期。
4周来央行首次注入流动性
央票发行利率向来是央行调整利率的风向标,上周,一年期央票中标收益率意外上行逾5个基点,而本周的一年期央票和3个月期央票收益率持平。一股份制银行交易员认为,本周利率持平说明上周小幅走升是为了增加央票吸引力,并非加息前兆,目前正处于政策观察期,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有所降低。
此外,本周央行停止净回笼的步伐,共计小幅净投放740亿,这是央行4周以来首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16日为央行最近一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缴款日,冻结资金近3500亿元。央行本周公开市场净投放可缓和对资金面的冲击,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并不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有所松动,接下来公开市场操作仍将以净回笼为主。"上述交易员表示。
拆借利率全面上涨
十月以来,历经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四周净回笼,央行在6周内共计回笼资金逾万亿,再加上10月20日的加息,货币政策明显紧缩。昨日,拆借市场所有品种利率全面上涨,其中隔夜拆借利率上涨7.37个基点,2周的拆借利率上涨多达10个基点,反映流动性继续趋紧。
从上周五开始,加息传闻一直笼罩市场。昨天有消息称,在价格上行压力不减的情况下,本周五将迎来一个加息"敏感窗"。目前经济学家对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判断一致,但对于短期内是否再次加息存在分歧。
但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副主任顾铭德昨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多目标下保持综合平衡的回归常态的货币政策,不能单纯理解为紧缩。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近期央行行长周小川有关"筑好蓄水池"的表述,很明显表明了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怎样把钱装起来,这个是数量控制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价格影响的概念。刘煜辉认为,以净回笼为方向的公开市场操作,仍将在我国今后的货币工具中承担重要角色。 (新京报)
期指将上涨 多单持有
周五午后,股指期货探底回升,截至全天收盘,主力合约IF1012涨1.51%收于3244点,今日交割的IF1011跌0.91%收于3121.8点,沪深300涨0.98%收于3178.85点。下周期指如何运行?本网采访了招商期货研究员侯书锋。
侯书锋表示,周五上证指数先抑后扬,最后两小时强势反弹,且伴随放大的成交量。各板块中,中小盘独领风骚,但以资源类为首的大盘蓝筹午后反弹强劲。周五股指的剧烈震荡和美元指数保持同步反向关系,上午美元指数反弹不仅打压了商品市场,也令股市的资源类股票表现疲弱,午后美元指数的大幅下挫,间接助涨股市。他表示,只要本周末市场没有突发利空消息,周一上证指数继续走高概率较大。期指方面,12月合约大幅反弹再度拉大期现基差,而在盘中基差曾一度接近零。他认为,周一期指或吹响上攻的号角,建议短线多单可继续持有。(招商期货)
LME基本金属多数走高 美元指数已连跌三天
LME基本金属今日电子盘多数走高,期锌领涨。当前美元指数已连跌三天。
当前LME三个月期铝升0.54%,报2315美元;三个月期铜升0.47%,报8459.8美元;三个月期铅升1.08%,报2345.2美元;三个月期镍平盘;三个月期锡升0.39%,报25399美元;三个月期锌升1.28%,报2228.5美元。(全景网)
央行官员:货币政策不会急转向 年内维持稳健
央行年内持续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发行量是"紧了一点,但并不会转变过急"。 央行调查统计研究部副主任顾铭德18日在上海接受表示媒体采访时做出上述表示。
他同时表示,防通胀已经成为央行的目标和任务,而在现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多目标下保持综合平衡的回归常态的货币政策,不能单纯理解为紧缩。 (财经网)
央行官员提倡引导通胀祸水外流
中国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创25个月新高,其中食品涨幅达10.1%。严峻的物价形势已迫使中国央行采取本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银根措施,而政策面紧缩忧虑仍在加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称,流动性多商品少是导致通胀的原因。因此,仅靠加息只能改变货币流动性泛滥,但这要结合增加资源供给一起来用,才能解决当前通胀的问题。对于如何增加供给,周其仁建议,居民应该到国外消费,企业应进行全球布局投资,收购有技术含量的、有品牌价值的公司,或者购买中国长远发展稀缺的资源,如油田、农场、土地、森林,实现经济平衡。
这个建议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实行起来有点难度,且不说中资企业收购海外资产所受到外国政府的法规限制和歧视,单就近日议论的沸沸扬扬的海关对iPad收1000元关税的事就足以打消国内居民去海外购物的念头。(中国经营网)
三年来首次加息满月 专家称或是加息周期的开始
中广网北京10月1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一个月前,央行启动了近三年来的第一次加息,一时间,对于央行加息动机的揣测甚嚣尘上。这次加息究竟是一次单纯的政策动作还是一个加息周期的开始呢?如今一个月过去了,市场对于加息再次光临的预期越来越强烈,股市连番大跌,期货市场也是跌声不断,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究竟方向何在?下面我们连线中央台记者季苏平:
主持人:10月20号加息以来对市场产生都有哪些变化?
记者:应该说从市场层面来看,上周沪深股市都经历了一年多来最大的跌幅。本周沪深股市也在周二和周三两天都连续大跌,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加息的结果;另外,在国际市场上,包括黄金、白银之前都走势非常好,现在这些贵金属出现了大跌,大宗商品包括期货市场也出现了下跌,美元相反就开始走强。对于以上市场现象,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央行加息以及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开始逐渐收紧货币政策的一种表现。
主持人:的确这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有人猜测说,本周五可能再次进入到加息窗口,你认为这种可能性大吗?
记者:很多专家都认为,这一次的加息不简简单单就只是一个加息,而是一个加息周期的开始。所谓加息周期就是指,比如说从上个月10月20号开始加息,可能在未来的一年甚至一年半的时间会逐渐的进入到一个加息的过程,它可能会有多次的加息,因此最近一段时期加息预期确实是比较强调的。
主持人:这次加息的初衷是什么?带来的影响又是什么?
记者:现在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两个国家,他们有充分的流动性,特别是美国实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向市场注入更多的货币,货币越多意味着流动性很大,流动性一大,通货膨胀或者说这些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不断上涨形成一种通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新兴经济体肯定会采用一种相应的紧缩货币政策,通过紧缩货币政策这种方式防止自己国家出现大范围恶劣的通胀的情况。从现在情况来看,我国的通货膨胀并不算严重的,像包括新兴经济体,金砖四国里的巴西和俄罗斯,他们的CPI上涨都比我们高很多。但是现在还是需要防止流动性的泛滥以及由此造成的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广播网)
央票回笼不给力 存准率年内或再次上调
央行时隔四周后再度向市场注入资金,本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银行体系"输血"740亿元。货币市场资金价格涨幅回落,流动性紧张有所缓和,紧缩预期稍有缓解。
业内人士指出,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实际上是因央票需求不振,央行在回笼资金和维持货币市场利率稳定之间举步维艰,但仍不改长期回笼流动性的总体格局,年内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大。
央行本周"输血"740亿元
数据显示,银行间市场基准回购利率周四收盘继续上涨,但涨幅较前交易日有所下降。货币市场指标利率--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收报2.01%,较前收盘涨8个基点;隔夜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报1.81%,较前收盘涨7个基点。1年期央票收益率跌0.2个基点至2.4280%;3个月期Shibor涨0.34个基点至2.8956%。
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近期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短期市场资金流动性趋紧。
"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出现连续上涨,主要是前期紧缩政策的作用显现;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相当于央行回笼了3500亿元资金。"一股份制银行交易员称。
为缓和商业银行目前的资金面紧张局势,央行在时隔四周后再度向市场注入资金,本周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740亿元。此前央行连续四周净回笼资金1535亿元,其中上周净回笼300亿元。
根据公告,央行周四在公开市场发行的160亿元3月期央票,发行收益率持平于1.8131%。央行同日未进行正回购操作。"央票收益率的连续走稳,缓解了投资者对短期内再度加息的忧虑。"
周四现券收益率延续跌势,亦显示市场的通胀预期出现降温。周四银行间市场国债成交价格收盘涨跌互见,成交的49只国债22涨1平26跌,剩余期限4.64年的10附息国债20涨0.52%,至96.15元,对应收益率3.43%。金融债价格涨跌互见,追随国债走势。
央票回笼不"给力"
业内人士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的表面原因是考虑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实际上则是因为目前央票收益率一二级市场倒挂严重,央票需求不振,央行在回笼资金和维持货币市场利率稳定之间举步维艰。
"实际上央行现在有点被动,一方面控制通货膨胀需要回笼货币,另一方面又担心货币市场资金利率波动大。"上海一分析师表示,净投放更重要的原因是缓解利率上行压力。
中债登央行票据到期收益率曲线显示,二级市场1年期央票收益率最新报2.5362%,较本周1年期品种发行利率2.3437%高近20个基点;3月期央票收益率最新报2.0282%,超过本周3月期品种发行利率逾20个基点。
"如果一二级市场倒挂长期存在,那么通过央票大规模回笼流动性将会很难,预计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的回笼力度仍将偏弱。"北京一券商研究员认为,由于央票一级市场需求不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将成为央行控制流动性的主要举措。
"受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国内整体流动性仍趋于宽松,年内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大。"
从本周公开市场操作来看,目前央行维持货币市场利率稳定的意图较明显。深圳一交易员指出,爱尔兰债务危机引发的外围紧张气氛增加了央行的谨慎情绪,现阶段央行可能处于观察期。"但是如果资金面不改宽松格局,也不排除央票收益率上行的可能性。"(每日经济新闻)
渣打银行:预计明年六月底前央行将加息四次
渣打银行周五最新发表的报告预计,截至明年上半年末中国央行将加息4次。并将明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升幅预测由之前的4%上调至5.5%。
报告指出,回顾2006年至2008年内地政府应对通胀措施后,预计央行年底前会加息一次,明年上半年再加息三次,每次加息0.25个百分点。也可能会同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推出控制信贷增长和价格的措施等。
渣打银行预计,今年中国的通胀率将略高于政府3%的目标,通胀率将达到3.2%。预计明年6月中国的通胀率将高达6.3%,明年年底将回落至4%,食品价格仍将是推高通胀的主要因素。(证券时报网)
樊纲:通胀不会太高 提高存准率不一定是紧缩政策
"10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速确实有点突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昨天在上海表示,"通胀确实有风险,但我个人并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2006年到2008年时的高通胀水平。"
他是在第八届上海理财博览会的名家讲坛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樊纲指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很可能仍在10%以上,而对于10月份CPI上扬的原因,樊纲认为主要还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他强调,中国经济还没有到引起高通胀的热度,同时也很难用中国自己的食品市场来解释。
他说,因为全球粮价大幅上涨,随即带动期货价格上涨,继而有人囤积,市场供求就会发生变化,如何应对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让人民币升值应该有助于降低进口产品价格。
樊纲还指出,国内的流动性也是影响因素。"国内流动性比较多,加上美国重启印钞,使得世界流动性的预期形成,通胀预期也增加,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输入型通胀。"他说。
樊纲认为,对于未来通胀水平"个人稍许乐观一些",至少不相信目前中国会出现2006年到2008年间的高通胀水平。
他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物价水平是市场流动性、供求关系和预期等多个因素形成的,临时措施应该对只是因为短期投机行为导致的物价大波动有用,而目前应该更多采取宏观政策手段来应对物价问题。
在樊纲看来,政府可以考虑对低收入阶层适当加大补贴力度,打击囤积和投机行为,"不要在微观层面太多干预市场机制,而要在供求关系上思考问题。"他如是说。
央行今年已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此樊纲表示,这不一定是紧缩政策,而是对冲新增加的货币发行。准备金率会调到多高?樊纲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他认为仍有空间。
此外,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樊纲指出,人民币升值趋势难以改变,但一步到位的升值并不可取,他赞成小步升值的方式,并称"我个人还看不到目前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可能性"。(第一财经日报)
李稻葵:央行还会加息 热钱并不可怕
央行加息意欲何为?面对目前大量涌入的境外热钱,中国经济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抵挡其冲击?如何解决过高的房价?11月18日晚,刚刚飞抵成都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李稻葵,针对上述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未来央行还会"温和"加息
10月20日,央行决定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对此,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加息周期,那么下一次加息会是什么时候?
李稻葵认为,首先应该认清此次加息的背景。加息之前各种宏观数据的出台,都表明中国GDP增速放缓的现象已经得到遏制,转而成为良性的增长态势,因此经济增速不是大问题了。另外,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不是因为需求带来的,而是由成本上涨所推动的。"因此政府当时有两难,即有对通胀的担忧,也有对经济可能出现下滑的担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新的数据出台后政府对经济增速不用太担心了。我预计经济增速在今年将保持在10%左右,而明年也将保持在9.5%左右。那么政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担忧通胀的问题了。"李稻葵说。
"因为目前一年期的存款利率达2.5%,明显低于今年1-10月份通胀的水平,即3%左右,负利率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层出台了此次加息政策。"
至于下次加息的时间点,李稻葵认为尽管难以预计,但相信政府会灵活应对。"我希望大家能理解政府的政策",李稻葵表示,"因为现在政策担忧的是价格的继续上涨,担心热钱的涌入会对中国的资产价格带来向上的压力,因此现在实行逐步收紧的货币政策是非常好理解的。其次,政府也不愿看到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出现大的波动,这就注定了央行的政策是走一步看一步,而不可能一次性大幅加息以让存款利率抵消通胀,应该是温和的加息"。
而对于此次加息的目的,李稻葵认为主要是防止中国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李稻葵表示,目前中国的基本情况是中国10万亿美元的货币存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一,货币与GDP之比更是达到了创世界记录的200%,而和今年前10月份的通胀相比,目前一年期利率为负,因此李稻葵表示,加息不是为了针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更不是为了压制目前物价上涨。"我相信通过利率的方式在短期内不可能抑制物价",李稻葵表示,"因为本轮物价的上涨,不是因为需求过旺,而是因为成本压力、环保要求的提高等,这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不一样,彼时是因为工资上涨带来的居民需求水平的上涨。此次加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远期中国系统性的风险。"
管好自己就能解决"热钱"问题
有分析认为,在美国推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导致了热钱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涌入,而不少市场人士也担忧热钱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对此,李稻葵提出了不一致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经济的风险来自于内部,而不是把问题推给境外热钱的涌入。
"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李稻葵指出,"如果我们的金融体系足够牢固,我们的股市制度足够完善,那么即使有境外热钱进来,看到中国这么好的投资环境,热钱也会变成冷钱,即短期投机资金转变为长期投资资金。"另一方面,李稻葵认为目前一年境外热钱的流入量仅千亿左右,而中国高达10万亿美元的货币存量有能力去消化,因此境外热钱并不是大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李稻葵还特别强调了一点:"不要一提到热钱就想到外国的投资银行等QFII,如高盛等QFII没必要在中国做违规交易,因为一旦被中国的监管层发现,则会损失大量的正常业务。而这是得不偿失的举动。我特别担心的不是QFII,而是中资机构,因为这些中资机构通过在境外获得几十万、上百万外币贷款后,再回国进行投机性交易,因为他们比QFII更懂得我们国家管理机制上的漏洞。"
"因此有人问我怎么去管理热钱?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管好自己",即管好境内机构投资者,防止其过度的投机交易,扰乱正常的市场交易",李稻葵说到。
那么前期股市的上涨是否是由热钱所推动?李稻葵给出了否定答案。他还特别强调:股市是应对通胀最好的工具,而今天的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处于历史低点的,而此前是长期高于国外,在中国货币存量十分庞大的基础上,我十分看好中国股市未来的发展。
解决房价关键在财税体制改革
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一直是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此颇有研究的李稻葵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体制问题是造成高房价的最根本问题"。他解释到,如地方政府所施行的土地财政会间接地推高房价,"我认为房价的50%-60%都是政府的税收。这样的结构当然会导致高房价,以及地方政府抑制房价上涨的效果不明显"。
"我相信未来五年,财税体制肯定会改革。因为现在施行的财税体制是1994年推出的,当时的情况是中央财政没钱,地方富有,如广东北京有钱,广西、贵州没钱。中央的举措是为了使得地方财税向中央集中。但16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问题是中央集中了大量的财权,以及产生了大量的高利润央企。因此现行的财政体制是中国所有经济问题的根源"。李稻葵强调,"现行的财税体制非改不可,不改十二五规划难以实现"。
不过,在政府出台加息、抑制房价等措施后,有经济学家担心中国经济会出现滞涨的风险。对此,李稻葵表示并不需担忧。他认为,中国经济依然是一种赶超型的大国经济,国内还有很多地方的经济增长能力不足,因此在内需还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未来10年国内的经济增长将保持在8%到9%左右,因此经济增长不会出现滞涨的情况。
"而通胀会有",李稻葵表示,"未来通胀应该是温和的,因为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经济是产能过剩和需求投资相对不足的经济,因此不会产生恶性通胀,即使有通胀也是成本推动型的,而我担心的是是金融投资的风险,如10万亿货币存量的风险,而非经济滞涨的问题。"(金融投资报)
中金公司:政策犹豫徘徊时市场往往会选择下跌
事件:
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称将采用包括进行临时价格管制、打击投机等措施来抑制物价上涨。
我们认为价格临时管制措施的出台对于股市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负面消息,因此根据我们的四季度策略的"前期上涨后期调整"的观点,我们认为这将是一个推动市场从上涨状态向调整状态转化的分水岭。
一.价格临时管制措施向市场传递了何种信号?
我们认为,价格临时管制措施首先告诉市场:政府对于未来的通胀的预期和判断正在上升,而且政府认为通胀对经济稳定造成的风险也在增大,因此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也在上升。其次,这一措施告诉市场,政府短期内缺乏快速有效遏制通胀上升的手段,因此可能只能采取一些非市场化的手段来应对通胀的压力。最后,这也显示了"反通胀"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与此对应,其他政策目标的重要性程度将有所下移。
二.价格管制与加息对市场影响的区别?
我们认为,价格管制与加息对股市的影响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首先,加息更多的是反映的一种政府对应性措施,也就是说,在通胀高企导致负利率且存款搬家状况开始出现时,政府为了保证银行金融系统的稳定而做出的一个对应性措施。虽然我们承认加息对于抑制通胀有影响,但是这将是一个中长期的效果,我们研究表明:一般加息要对通胀产生抑制作用,需要12到18个月,因此现在加息,对于抑制眼前的通胀压力效果不会很明显,因此,我们认为加息只是一个针对负利率对应性措施,本是对市场对于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不会产生重大影响。而价格管制措施则完全不同,这更多是一个行政色彩浓厚的抑制性措施,这反映了政府实际上"无法真正提高社会的通胀忍受度"的现实。这将对市场对于未来政策和经济走势的判断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对于加息而言,必须连续加息至正利率后继续加息才会含有这种政策信号。因此对后市走势,这两种政策向市场传递的含义是不同。
三.价格管制的影响和后果
我们认为,短期少量价格管制对于经济和通胀的影响都不会很大。因此总体上还起不到打压通胀的作用,而大宗商品由于实际需求的存在,现货价格将继续保持坚挺,而期货价格由于金融投机活动受到抑制可能出现下跌,但是由于期货不可能偏离现货价格过多,因此大宗商品价格将很可能较快触底反弹。
但是,对于股市而言,由于政府对于通胀和增长之间侧重点已经发生一定变化,股市的预期也将随之改变,总体上说,原先通胀预期对于股市而言是利好,而现在由于担心政府出台更严厉的通胀抑制措施,通胀预期上升对股市而言将成为利空。也就是说,尽管我们预期大宗商品包括农产品价格可能会继续上升,但市场预期对此将变得难以乐观对待。
从过去的几次价格管制及其结果看,对于通胀压制的作用不明显,但是却可能导致市场价格信号失灵,部分产品发生短缺、掺假、以次充好等变相涨价行为,最终导致居民对于物价管制能力信心下降,从而迫使政府出台更为直接和严厉的信贷和货币管制措施。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认为价格管制措施能够成为货币紧缩政策的替代品来抑制通胀,相反,这可能成为未来出台比市场预期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催化剂。
四.后市操作策略
我们在发布的四季度报告谈到:通胀问题将可能是使得行情夭折的重大负面影响因素之一。目前看,由于10月CPI大幅超预期,且11月份各类商品价格涨势依然不减,这种风险正在迅速加大。根据中金固定收益组的研究,11月CPI不排除继续创出年内新高的可能。而从更远的时间维度看,明年中以前,通胀的压力都仍将保持在高位。因此,我们认为虽然短期股市跌幅较大,但是仍不能认为现在市场对通胀产生的所有未来影响和政策走势已经完全加以预期。
在市场短期跌幅较大,存在一定反弹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上证指数3000点以上压力较大,投资者可以把握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情绪有所修复,市场超跌反弹的机会降低仓位,减持部分股票。
从行业配置上看,我们认为:市场总体上还是将呈现各个行业板块轮番调整的总体局势。在市场预期变坏,但是流动性还较为充足有一定保障的调整前期,部分中小盘股、科技股、中西部开发概念和消费医药股将仍将维持相对坚挺的走势,在总体市场调整到一定幅度后,如果市场对于未来流动性预期进一步下降,则这些目前相对强势的股票也不能排除出现一轮补跌的可能。
对于未来,投资者仍需要密切注意新的政策动向。但是我们预期,在未来半年通胀水平仍将维持高位,甚至继续上升的情况下,出现较为宽松货币环境的可能性正在大幅下降。从经济基本面上看,当前经济上升势头并未发生更多改变,这可能将成为目前仍坚定持股的投资者最主要的看多依据。但是,我们认为,与2008年海外金融危机急剧变化导致国内通胀压力消除不同,本轮通胀周期的持续时间和调整难度将更大一些。因为,我们很难再靠2008年那样的外需突然下滑来消除通胀,而只要我们社会无法大幅提高对于通胀的忍受度这一判断是成立的,我们可能就必须通过内需的调整来遏制通胀。首先,欧美等发达国家本身目前并无通胀压力,甚至有一定通缩压力,因此他们不会做出任何紧缩政策,甚至可能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其次,国内此前的货币和信贷高增长,以及高企的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及银行信贷潜在风险,都会掣肘政府实行货币紧缩的意愿和能力。因此,政策在"收与不收","怎么收"等问题上徘徊、犹豫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从而进一步导致股市预期紊乱,市场信号摇摆不定,从而导致股市最终继续受到抑制。从A股本身的机制看,政策信号明确且经济向好时股市表现最佳,但如果政策信号不明确,政策犹豫徘徊时,市场往往最终会选择下跌。
高华证券:微观调控不会解决通胀问题
国务院于11月17日召开常务会议,宣布将进一步采取措施稳定消费价格,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支持。
这些措施包括:
1.确保必需品供应: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增加越冬蔬菜供应;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加大新疆棉外运力度。继续实行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铁路运输价格优惠政策,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优先保证发电用煤运输;增加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产量。
2.完善针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制度和全民福利体系;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地方政府应尽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
3.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我们认为主要是食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保持天然气价格稳定。
4.加强市场监管,抑制投机;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惩处无照收购棉花的行为;大力查处违反价格控制条例的行为,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稳定社会预期。
我们认为这些微观调控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市场通胀预期。比如在农产品领域,虽然今年秋粮丰收,但近期粮价仍出现上涨,这可能是受到了高通胀预期的影响。不过,我们认为直接的价格控制,如限价或要求公司进行提价备案等,很可能效果不佳。在名义价格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供给方往往可以改变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而政府很难有效的控制这些行为。在供给方不能通过这些方式加价,而又得不到政府适当补偿的情况下还很容易引发供应短缺。如果补偿机制设计不够完善的话,即使供应商获得"足够"的补偿,他们也可能尽量降低供应以获得最大利益。此外,如果不在其它支出领域节流,那么福利支出的增加会为实体经济带来更多流动性,从而加剧通胀压力。而今天的政策声明并没有明确表示在增加低收入群体福利的同时是否会削减其它领域财政支出。最后,在运力等瓶颈存在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某些商品的生产和供应将加大其它商品的供应压力。
我们认为当前通胀压力受到了更多基本面因素的推动,特别是7 月份以来的政策放松。我们认为7 月份的政策放松从方向看是非常正确的,不过现在看来力度过大。我们相信包括食品价格在内的价格上涨是政策过度放松导致通胀压力加大的结果,而不是通胀的根本原因。即使是那些很显然受到囤积活动影响的涨价也是如此,因为当政策立场偏紧、实体经济及货币供应增速偏低时,我们并没有看到大量的投机/囤货行为。
我们坚持认为政府调控通胀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没有问题的(相对而言,由于名义利率的零底线等因素的限制,通缩问题往往更难解决),目前只是缺乏采取充分的宏观紧缩措施的意愿。尽管今日公布的措施中未包括宏观手段,而声明又有意地避免了通胀这一字眼,但其明确传递出政府已高度关注通胀上升并且不会放任其持续上升的信号。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采取必要的紧缩措施,政府将面临的是不断上升的通胀率,而不是较高但基本稳定的通胀水平,因此我们不认同政府应该容忍更高的通胀率的提法。虽然声明对总体宏观政策基调没有做出调整,但是宏观政策基调和实际执行状况经常差异巨大,我们认为政府完全能够而且将会在尚未明显改变现有政策基调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宏观措施来应对通胀。其中可能包括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加快公开市场操作和直接窗口指导等。
我们认为短期通胀的主要风险在于政府使用上述工具的力度不足。比如说,在现在通胀率的变化最少有5%的情况下,加息25个基点显然是杯水车薪(注意这里说的是通胀率的变化幅度而不是通胀率水平本身)。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年内贷款投放的分配问题。市场现在高度关注明年贷款额度的设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年内投放节奏对于短期通胀前景至少同样重要。不妨想象两个极端例子,一种情况是全年贷款额度在1 月份全部用完,另一种情况是所有贷款都在12月份才发放,虽然这两种情况的全年贷款规模相同但对年内经济的影响会截然不同。
有很多传闻称政府明年将设定更低的贷款和货币供应目标,因此政策会大幅紧缩,但关于年内投放节奏却少人谈及。如果政府仍允许年初集中投放,比如和今年一样把一季度贷款额度设定为全年额度的30%(全年各季按3:3:2:2 的比例分配),除非监管层态度非常坚决/严厉,各银行实际贷款规模很可能会在这个基础上达到一个更高水平(可能会和今年一样达到35%,甚至更多)。这可能意味着在年度货币和贷款目标看起来很低,政策基调转为稳健,而政府不断升高利率和准备金率的情况下,实际的金融状况反而有所放松、从而加大短期通胀压力。这种情况在2007-2008年就发生过。2007年最后两个月政府开始大幅紧缩信贷政策,贷款规模被压到了每月不到一千亿元的极低水平。但当各银行在2008年初拿到新的贷款额度后,一季度的贷款规模创出新高,仅1月份就达到人民币8,000亿元。这个事实上的政策放松和一月末开始的雪灾将CPI通胀率推到新高。不过,我们预计政府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而采取比以往更严厉的措施以避免2011 年初出现贷款过于集中的局面。
在最坏的情况下贷款再次出现年初大量集中投放,而环比通胀可能会有所上升。加之通胀基期在一季度会更低, 2011年一季度同比CPI 通胀率会明显上升,而这将足以使政府进行更为严厉的紧缩。在过去的两年里政府应对经济波动的政策的反应速度比过去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调整政策时又有出手重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经济持续高通胀的风险很低,而当前的高通胀应该只是暂时现象。
民族证券:调整中孕育风格转换
去年7月至今年4月,3000点之上堆积了巨量的套牢筹码,在没有充分换手的情况下,急速的冲高必然受到获利筹码和解套盘的双重打压。从技术上看,本轮上涨的高点3186点,大致相当于8月19日的2701点。也就是说,上证综指将在密集成交区下方搭建整理平台,类似今年7月至9月的2570点-2700点,以充分消化3000点之上堆积的筹码。
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介入中小股票很深,主要布局在战略新兴产业、大消费两条主线上。测算显示:10月以来,公募基金中小股票的仓位一直在增加,大盘蓝筹股的持仓在下降。3186点以来,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比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跌幅小,在反弹中表现也很活跃,一方面反映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对主题投资的青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小股票流动性不佳,一旦调整,由于缺乏承接力,这些机构即使想减仓也出不来,被动持有锁定了部分筹码。
中小股票的行情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截至11月10日,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基于2010年动态市盈率分别为51.39倍、72.89倍,动态市净率为5.52倍、5.47倍。显然,中小股票的估值已经偏离了合理水平。沪深300指数、银行股、保险股的动态市盈率只有15.73倍、9.30倍、24.82倍,即使与海外成熟股市比,估值也显得偏低,工商银行等H股与A股价格倒挂就很说明问题。我们也看好战略新兴产业、大消费,但这两条主线上大多数公司的股价已经不便宜。
近期美元指数反弹,并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跌,A股市场中的资源股受拖累暴跌。我们认为,通过量化宽松制造通胀,以此撇清美国的部分债务,是美国未来五年的国家战略,在QE2后,还会有QE3、QE4等。为了尽量减轻对美元的影响,美联储可能会选择"阶段性减少购买美国国债数量"、"阶段推出量化宽松"等方式,特别是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来小心地维持美元贬值速度不至于过快。中期来看,美元贬值的趋势很难改变,因此,全球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上涨远没有结束。
目前大家有一个误区,即大盘蓝筹股的市值太大推不动。截至11月18日,如果把大股东持有部分扣除,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的流通市值为2600亿元左右,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流通市值为455亿元、349亿元;而扣除大股东持股后,洋河股份流通市值为577亿元;中小板流通市值为14670亿元;煤炭、有色金属板块的流通市值分别为8518亿元、2402元。经对比发现,中小股票在持续上涨后,它们的流通市值相比大盘蓝筹股并无明显优势。四大银行、中国石化目前动态市盈率不足10倍,中国石油动态市盈率为15.60倍。相对于中小股票,显然大盘蓝筹股的估值更有吸引力。
我们认为,3186点调整以来,A股市场正在孕育着风格的转变,即由中小股票逐渐转向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鉴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介入中小股票很深,这次风格转换预计要持续一两个月。有色金属(包括黄金)、煤炭股等资源股依然是四季度重点关注的品种,银行股、保险股也值得关注。
大盘进行最后一次诱空 阶段底部出现
今天大盘进行了最后一次诱空,底部出逃者后悔不已,从量能来看,盘中两股杀跌的量能再次迫使很多投资者出局,而尾盘的放量上攻,凸显主力资金入场迹象明显,很明显短期的杀跌已经接近尾声,下周一继续震荡上攻的概率加大,从近期的走势来看,市场一直处于警戒状态,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大幅杀跌,非理性因素很高,造就了跌起来速度相当快,涨起来速度比较慢的现象,现在场内外利空因素并没有完全释放,通胀继续高涨,限制房价,限制农产品价格,但是加不加息一直悬在头上,靴子没有落地,大量资金始终不敢大肆入场,因此对于下周的震荡反弹行情,投资者继续抱着快进快出的思路去运作,毕竟杀跌是极快的,人人都想套现,截至收盘大盘报收2888.57点,涨幅0.81%;
技术面:今天大盘再次报收锤头线,长长的下引线有探底回升的态势,很明显空头力气已经衰竭,接下来是继续震荡上攻,个股仍有分化,KDJ的快线上翘有与慢线形成金叉的态势,但是MACD指标依旧显示行情处于弱势反弹格局,因此投资者短线操作为宜!(上海金汇)
权重股表现决定指数反弹空间
周五市场大幅震荡,上证指数盘中跌破60日均线,尾盘指数探底回升,物联网、电子板块领涨大盘,银行股拖累指数表现。
技术图形上看,上证指数延60日均线向上反弹。成交量在昨日大幅萎缩之后,具备反弹动能,只是反弹高度尚有待观察。一方面指数经过连续大跌之后,上方套牢盘沉重,抑制指数反弹空间。另一方面,从市场成交情况来看,谨慎情绪仍然弥漫市场。预计后市将维持震荡行情,就中期而言,由于政策走向尚未清晰,系统性机会仍未显现,板块轮动较快,市场机会可能将集中在个股上。可重点选择一些前期创新高的个股,这类个股能够创新高也充分说明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的充分认可,若其估值水平较为合理,可择机介入。(联讯证券)
短期调整仍未终结
CPI全年达3.8%超过3%警戒线刺激市场流动性收紧敏感神经,周五过后又遇周末消息面的不确定性,加上市场对年线的担心大于国外市场大幅走高的乐观情绪,悲观者选择抛售以规避政策面的不确定性,在攻击年线未果的情况下两市盘中选择跳水走势;乐观者在两市跌幅不大的前提下做多科技股和高送转预期强的中小市值个股,成为两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后市展望:恐慌跳水大盘再创调整新低见至2806点,本周市场虽出现过三天小幅阳线,但基本在阴线主导下渡过五个交易日,市场仍处于弱势当中但是随着阴线实体变短量能委缩,市场正面临下跌动力不足接近调整末端,部分资金开始停止盲目抛售个股出现积极上扬增大市场可操作性,MACD白色柱状开始委缩大盘由弱转强的临界点上仍建议投资者五成仓操作,关注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高送转预期强的中小板个股的相关机会。(华讯投资)
大盘上涨需筑双底
从上周五到本周三,四个交易日大盘连续暴跌350点以上,年线被击穿,分时技术指标出现底背离现象。周四大盘小幅上涨29.59点,但量能却只有前几个交易日的一半,总体止跌趋势并未停止。投资者大可不必悲观的认为大盘会回补2755的缺口,虽然短期量能可能会出现紧缩,但相相较9月中旬依然很大。前期缺口2755可以当做是一个缺口支撑位,保守的说,大盘这次反抽到2950再次构筑底部,形成双底部,大盘的上升趋势才比较稳妥。
首先,最近的消息面:①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昨日在高交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明年上半年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可能出台,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分“三步走”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切实保障群众生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并没有明显的利空消息出台,前几日印花税上调的传闻也被澄清,消息面总体平淡并且最近传言的可信度将会大打折扣。
其次,从外汇方面看,RMB一直处于升值的状态,目前的汇率已经下降到6.633,所以市场需要一些保值的品种,例如黄金,短期黄金股可以波段操作,逢低吸纳。RMB的升值对于造纸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例如太阳纸业和岳阳纸业这种造纸龙头股均可以逢低吸纳,作为一个中期操作。
最后,如果大盘继续下跌,请各位投资者严格执行止损位,这样才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可以关注能源板块个股,选择一些前期涨幅较高并且近期跌幅又较大的股票,因为主力都有一些“恋旧”情节,大多情况下一只股票会做不止一次,一旦选中这种股票,就要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需要耐心等待机会的到来。(江海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