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5日 08:5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限价令一出,菜价应声而“落”。在这场胜利的通胀阻击战斗背后,对终端环节的直接限价亦引发了思考。
从11月10日福州打响 “菜价保卫战”开始,蔬菜价格便开始节节“败退”。作为全国第一个由政府出面来调控蔬菜价格的城市,福州成为当前通胀背景下的一个抗通胀样本。福建随后将该经验向全省推广。10天之后的11月20日,国务院即出台16项措施稳定物价,加大农产品供应、降低流通成本。
然而,随限价令而来的争议之声也此起彼伏。福州用行政手段干预蔬菜价格的方式受到质疑,而能否从根本上抑制菜价过快上涨也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有分析认为,在市场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领域,政府仍然忍不住“出手”,亦暴露出我国市场经济不成熟,行政边界无奈扩大的尴尬。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林汉隽亦表示,价格补贴只是权宜之计,根本还是要遵循市场供需规律。
供应环节
“菜篮子工程”的轮回命运
进入10月之后,继“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农产品终于酝酿出了全面涨价潮。稳定蔬菜价格在福州迅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当地政府甚至连夜召开专题会议,商讨应对事宜。随即,实行销售指导价、对批发环节进行补贴、取消交易费用等一系列被称为“组合拳”的菜价调控措施出台。福州市也首开今年政府调控菜价之先例。
11月14日,“菜篮子工程”建设再次作为重点被提及。随后,进一步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被反复提及。
事实上,从1988年开始,针对蔬菜短缺的矛盾,农业部便提出“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菜篮子工程”已经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各种农产品供应量持续增加,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近年来,慢慢被遗忘的“菜篮子工程”又被提起。今年,国务院甚至三提“菜篮子”,要求各地重视蔬菜价格上涨给民众带来的压力。但是蔬菜价格上涨、供应短缺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加剧之势。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认为,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特别是郊区。这种现象比较严重,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在越来越严重的蔬菜基地危机面前,“菜篮子工程”似乎又要回到起点。为此,福州市政府不得不重新扩大蔬菜基地。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 “菜篮子”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福州市力争“十二五”期间使全市直控蔬菜基地由目前的12万亩增加至15万亩,年产蔬菜72万吨。
批发环节
政府补贴下的冷暖自知
对蔬菜批发环节进行补贴,进而直接压住终端零售价,是此次福州蔬菜限价令的核心所在,也是争议最多之处。
就在福州各级政府研究稳定菜价的下一步工作时,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湖头村的老刘已经在为他的上海青卖不出好价而发愁。
老刘这一段时间天天都在自己的蔬菜地里忙活。他自家的六七亩蔬菜在价高时不长,价低时疯长。老刘夫妻忙不过来,又佣了个临时工。现在村子里临时工的平均价格是80元一天,而去年只有70元。
超强台风“鲶鱼”刚过,老刘就把100多元的上海青种子洒了下去。接着,他又投入了70多元的农药、300多元的肥料和500多元的人工。老刘抱怨说,这一季的上海青基本上赚不到钱。肥料从去年的120元一包涨到了今年的150元。他的每亩地在肥料上的投入因而增加60多元。工人工资的增加又让他一亩地的成本增加了50元。“农药和种子的价格也在涨。”他说。
当几十公里外福州六建农贸市场的小贩喊出上海青1.5元一斤的时候,老刘在菜地卖出的价格是3角。现在天气较好,蔬菜长势旺盛,大量上海青同一时间涌入市场,造成批发价连连下跌。
“按照现在的价格,一亩地只能卖1000块钱,但是我的投入也基本上有1000块钱了。割了两三亩地,只赚了100多块。”作为曾经的“贵族”,限价令加速将上海青打回了原形,这显然不是菜农愿意看到的。
福州海峡蔬菜批发市场副总经理林修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蔬菜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所以菜农的风险较高。遇到行情不好的时候,极有可能亏本。而在湖头村的菜农眼中,政府的这次调控无疑加快了行情不好的到来。
受到影响的还有外资超市和农贸市场。
根据福州市出台的相关政策,能够以较低的协商价在批发市场拿货的只有本土新华都、永辉、蓝天等超市,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超市以及农贸市场不在此列。在福州一家外资超市,销售人员私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抱怨,他们好几个品种的菜几乎都没有利润,个别菜甚至亏本在出售。福州沃尔玛一位负责公关事务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沃尔玛调低了部分蔬菜的价格,但是该人士并不能预测这种低价能持续多久。
相比超市,农贸市场更是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如果蔬菜有人买,那么意味着这里的消费者享受不到优惠价;如果没有人买,那么意味着小商贩利益受损。
只选四种菜
是政府“台阶”还是聪明政策?
除了老刘所种的上海青外,福州此次选择的限价菜还包括大白菜、空心菜和豆芽。为何选择这4种菜?福州有关方面的解释是这些菜为“大众菜”,还有一种说法是“市民偏爱的菜”。其潜台词是,福州的限价菜都是消费量大的,受市民欢迎的菜种。
不过实际情况恐怕并非如此。
福州市商贸服务业局蔬菜生产流通处处长刘景秀认为,政府只对这几种菜进行协调价限制,目的重在引导,以此促进菜价的理性回归,“表明政府对平抑菜价的态度”。
不过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则不是这样认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就表示,这种做法似乎是在为政府留下 “退路”。“现在福州这几种蔬菜已经大量上市,供应充足,价格本身已经处在下行通道中。政府此时出手,能够立刻见到效果。”
上述分析人士还指出,这些大众菜价格相对便宜,能够保证补贴金额在可控范围之内。事实的确如此,据林修建透露,福州海峡蔬菜批发市场在限价令的第一天需获政府补贴金是5万元左右,随后几天降至2万多元。目前上海青、空心菜批发价已经降至协商价之下,大白菜和豆芽也几乎不再需要补贴。
实际上,福州限价令出台不到一周,已经有“功成身退”的迹象。福州海峡蔬菜批发市场从11月9日开始免除的交易费,至14日又重新征收。蔬菜价格补贴措施也因多种菜价本身已经降至协议价之下而不能再发生作用。市民除了每天能吃上一两种便宜的限价菜以外,其他的蔬菜仍然把“菜篮子”压得很重。
不过,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认为,政府对最基本的蔬菜进行价格补贴,恰恰是聪明的做法。一方面能够保证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不受到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也不会因此背负很大的财政负担。
调控悖论
被扩张的行政边界
用行政手段干预菜价的方法,有人叫好,同时有人质疑。如果菜价属于正常上涨,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应该用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如果菜价属于不正常上涨,福州又找不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案例。调控本身似乎就充满悖论。
福建省物价局从11月11日起,每日组织价格监督检查执法人员深入市场开展价格巡查。即便如此,福建并未找到一起典型的案例。对于本次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刘景秀也表示,明显的炒作没有看到,但不排除有顺势涨价的现象。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青菜本身不易储存,特别是叶类青菜。林修建则透露,蔬菜每天的平均损耗率在10%到15%之间,叶类菜会更高。而在福建,10月份涨幅最大的是叶类青菜,此次调控重点还是叶类青菜。
排除大规模的炒作因素,对于福州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刘景秀表示,土地、农资、运输和人工成本都在上涨,正是成本因素推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主任丁力也认为,流动性过剩直接推动了包括蔬菜在内的众多产品的涨幅。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对蔬菜基地面积的挤压、气象灾害等因素,为蔬菜价格上涨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如此,基于行政力量的菜价调控,只能着力于供应链的最末端,对于层叠的涨价因素,行政手段亦鞭长莫及。
“供应链各环节的成本都在增加,到了末端,才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对效果质疑的同时,行政手段干预菜价也引发了人们对损害效率的担忧。在通胀压力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极有可能伤害菜农和经销商的积极性,导致资源流向其他领域,给菜价上涨带来更大压力。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范良聪博士认为,从理论上讲,政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问题。“市场能做的,政府就不要去干预。”在范良聪看来,这是政府干预市场最基本的边界,因为“政府未必有市场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