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十二五政绩考核告别“GDP唯一” 与人民满意挂钩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2日 11: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瞭望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专题:期待“十二五”

(资料图片)

  “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

  无论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还是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均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看来,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信号。“核心是‘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这意味着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最终评价就在于‘人民满意不满意’,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将以什么具体指标考核官员政绩?公报提出的“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其标准又是什么?对于习惯了GDP思维的各级官员来说,如无GDP量性要求,在新的时期,其工作重心将置于何处?另一方面,要改变中国贫富、区域、城乡差距,必须依靠发展,如何科学处理这之间的关系?

  更进一步探究,官员政绩与“人民满意”挂钩,其深层含义在于,中国当前的体制改革必须进入深水区。否则,唯GDP“马首是瞻”,或许仍将时隐时现。

  幸福和GDP增长不同步

  此前的几个五年计划均对速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九五”计划提出,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十五”计划提出,要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规划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对GDP增长速度的要求,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也使得中国经济的总量跃居为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是,解决了温饱之后,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却产生了。

  “GDP呈两位数的发展,但是我们的人均收入始终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学家、中央党校前教育长李兴山认为,人民收入不随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是民生问题之中很要害的环节。

  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同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2000年,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为65.5%,接近2/3;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为57.5%,下降了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一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再辅之以不时出现的通货膨胀,购买力严重下降,居民收入实际为“负增长”。

  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稳定,需要全国人民勒紧‘裤带’;但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发现收入分配越来越集中在少数阶层和特殊的利益集团手里面。”北京大学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向本刊记者指出。

  彭真怀认为,在各地GDP增长的同时,人民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他发现,一些危险的信号已经出现。比如,企业家的安全感越来越脆弱,不少精英人群移居海外,以及不断滋生的腐败问题。“人民幸福感的减少,看似是一个现象,其实说明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彭真怀认为,此种检验,首当其冲的就是“不能仅仅看GDP数据的增长”,在考核上不能唯GDP马首是瞻。“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