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乳业整顿新规大限将至 三成乳企或遭“清洗”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7日 07:4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导报记者 邵好 枣庄报道

  国家质检总局去年底发布新规,要求“2011年3月1日起,未能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品企业将被要求停止生产”,后来又宣布大限推迟至3月底。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面对添置检验设备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已经有部分区域性乳企放弃了生产。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则表示,估计至少会有三成乳企遭到“清洗”。

  生存空间被压缩

  “我们正在整改过程中,已经投资一百四五十万元了。”4日,枣庄祥和乳业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冯忠轩告诉导报记者。他说,“公司是去年刚刚投产的,需要增加的设备不是很多。不过,为应对新规,不少老乳企投资五六百万元很正常。”

  据了解,2010版的《企业出产乳制品许可前提审查细则》 与之前相比严格很多,不仅增添了很多常规审查项目,还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出产企业须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对食物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企业必需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相关的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进行委托检验。而一套这样的小型检测设备价钱在200万元以上,大型检测设备则需要上千万元,成为很多中小乳企颇感沉重的负担。

  国家质检总局于2月24日表示,鉴于企业审核清理工作面广量大,乳制品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查工作完成时限顺延至3月底。质检总局还透露,生产许可证的重新审查工作现在正有序进行。截至目前,1/3企业完成了重新核查。 冯忠轩说,为增加检测设备,企业只能停掉部分产能。“幸好我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能挺得过去。”不过,据他所知,已经有一些同行主动放弃了整改,退出了乳制品行业。

  枣庄市经营乳制品多年的石先生说,在伊利、蒙牛等行业巨头渗透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性乳企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以枣庄为例,原来有本地大小乳企近10家,后来由于利润率过低、市场份额萎缩等原因,逐一退出了市场,目前惟一的祥和乳业,背后还有港资企业——香港祥龙集团的身影。”石先生说。

  乳企巨头忙“收编”

  “如果严格按照新规,大约会有30%-40%的企业被清理出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留下来的企业会迅速补上空缺的市场,” 陈连芳说,“乳企从市场撤出,并不代表奶源也没有了,奶牛和奶农会很快被别的企业收编,这其中不乏一直虎视眈眈的外资乳企。”

  据冯忠轩介绍,目前中国乳制品生产企业有1800家左右。其中,前5 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0%-70%,乳制品行业集中度非常高。每一次整顿之后,伊利、蒙牛及一些国际乳业巨头的实力都会有所扩充。

  导报记者注意到 ,国内乳业巨头早就闻风而动展开了新一轮圈地扩张。如*ST伊利(600887)自去年下半年 以来,先后发布了新建河北日产1200吨超高温灭菌奶及追加宁夏日产780吨超高温灭菌奶项目投资金额等计划,在奶源环节,则加大自建奶源、推广奶联社的扶植,以节制原奶的成本。皇氏乳业本部的募投项目也将于今年完工投产,公司还选择用部门超募资金收购皇氏食物71%的股权,以扩张乳制品生产线。与此同时,二三线乳企纷纷启动上市计划,试图挤进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后援,从而打破区域限制,谋求更大成长。

  同 时,一些实力雄厚的洋品牌也开始在中国图谋中高端液态奶市场。据悉,多美滋日前暗示已经在部分大城市开卖这类产物 ,而雅培最新发布的特别配方奶也为液态产物,且这款液体配方奶现在已在上海和广州等地的部分母婴店开售。

  对此,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奶业分析师宋亮表示,面对将有大批小企业退出市场的现状,未来外资企业通过收购进入是必然趋势。

  乳制品业仍是幼稚产业

  陈连芳说,“牛奶安全关键在于培养‘良心企业’。无论是三聚氰胺,还是皮革奶,根源往往在于添加剂,而不是牛奶本身。因此,很多本地生产销售的小牛奶加工厂 ,其产品质量可能比国际品牌还要好,这也是很多地方小加工厂得以存活的原因。”

  宋亮也表示,产能、规模、检测设备、检测人才等多重因素都对中小乳企造成巨大压力。

  “在我国,乳制品产业仍然是幼稚产业。从生产厂商到消费者,再到市场监管,都很不成熟,”陈连芳说,“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乳业从改革开放之后才真宝源控股起,发展不过20余年,与西方乳业近千年的历史相比,有巨大的差距,各方面都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摸索。”

  陈连芳还表示,尽管伊利、蒙牛等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由于乳制品行业对原材料保鲜的特殊要求,区域性乳企仍会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当地企业可以提供鲜牛奶等远距离难以配送的产品,所以不用过分担忧乳业垄断问题。并且,即使出现垄断,牛奶也很难提价以获取暴利。与粮食、食用油不同,在中国,乳制品并不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相对较大,如果乳企为了转移成本而上调产品价格,很有可能丢失大量消费 者。”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平均乳制品消费量开始出现下滑,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乳企集体涨价。“牛奶价格太高,我们可以喝豆浆嘛。”陈连芳调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