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 刘红霞报道
按照央行货币政策“隔月一加息”的节奏,今年端午正逢“加息”窗口。
央行今年前两次宣布加息时点为2月8日和4月5日,分别是春节假期和清明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此次端午节理所当然地被市场预期为年内第三次加息时间点,但在6月6日当日,央行并未在祭出市场等待已久的这只“靴子”。
虽然端午节未见加息靴子,但并未解除警报。有分析仍然认为,6月份会有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措施。至于加息的原因正是CPI的走高。
据目前统计的25家机构的预测均值达5.4%,更有不少机构预期CPI有望达到5.5%,刷新34个月以来新高。作为抑制通胀的常用手段,加息预期依然强烈。
“6月加息是有可能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利率水平低,仍不足以抑制通货膨胀,对资金的结构影响也是不利的。例如,4月居民存款的大量减少。从四五月的货币市场、存款市场和体制性结构都是需要加息的。
刘元春还表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走向以及全球热钱流入的变化等因素也给6月加息带来很严重的不确定性。“综合国内外因素,货币政策进一步调整是必然的。”
加息可能性的不断增大,也引发了市场人士的担忧。经济硬着陆可能会随着加息出现。此前,中国银行发布的第二季度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表示,今年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的风险较大。如果紧缩性货币政策收得太快太紧,很可能伤及实体经济,导致经济硬着陆。
安邦咨询公司资深研究员陈业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创新高的CPI很可能让我国政策维持非常紧的力度甚至加倍动作,如一月一加息。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如今,中小企业融资已经非常困难了,二季度企业还出现去库存化。最新的经济数据来看,这种担忧正在逐步显现化,越来越多的证明表明经济已经步入了去库存阶段。首先,4月企业产成品库存继续高位堆积,1—4月产成品资金累计同比增速达到了23.20%,较之前3月的23.15%继续小幅上升,依旧处于历史高位;与此同时,5 月PMI原材料库存指数仅有49.50,已经处于50的临界点以下,同时较之4月大幅下滑了1.5个百分点。这一切显示,新一轮的去库存化周期已经展开。
“如果非常紧的政策和去库存化同时存在对经济带来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所以,货币政策力度不应再加强,政策应该保持原有的力度甚至相应放松。”陈业指出,如果政策处理不当,企业去库存化的程度超出预期。再加上外围环境不好,欧美的数据比较疲弱,这些不利因素,可能会造成短期内的经济硬着陆。
对此,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公开表示,抗通胀必须运用组合拳,千万别只指望货币紧缩,单打一。中国式通胀包括中国式滞胀,不能用教科书上的现成方案,也不能照搬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治理通胀理论。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式通胀的成因。中国式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并非货币泛滥,而是由于中国经济处于成本和需求都在高涨的周期,经济增速一时半会儿降不下来。
何志成认为,治理这样的高通胀预期,必须适度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以牺牲一点点经济增速而实现结构调整。“当然,太急了肯定不行。降低经济增速也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要抓住导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大源头,即需求太旺,欲望太高。因此,我国要尽快调整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抑制高需求。通过逐步提高资源品价格来抑制盲目的高消费和高需求,通过一点点地降低需求增长预期来降低经济增速,同时也会慢慢地降低通胀率和高通胀预期。这才能实现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