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净值亏损惨重、清盘现象迭出致投资者购买意愿不足
新快报记者 陈伟新
近一个多月的下跌令市场信心严重受挫,新发的偏股型公募基金规模纷纷“迷你化”,一度更受追捧的阳光私募也终究风光不再。据《证券时报》报道,深圳一家券商系阳光私募近期在某大型国有银行深圳分行遭遇发行失败,当属业内首例。据业内人士分析,私募新品遇冷的主要原因是私募今年业绩不佳。据统计,今年以来净值损失超过10%的私募基金超过300只,投资者的购买意愿显著下滑。
1 新品发行陷入困境
据了解,近期有不少阳光私募产品发行陷入困境。融智投顾高级研究员张月透露,据她所知,就有北京、上海两家知名阳光私募产品募集期已经过了一大半,但募集资金也才一两千万元,这离信托公司一般要求的5000万甚至更高的成立规模相距甚远,要按期完成募集应该是比较难的。
日前在深圳发行失败的这款私募据说就是因募集资金太少而未能成立。该款产品为主动管理型,4月份开始发行,发行期满募集资金才2000万元。业内人士表示,此前并未听说私募发行失败,这应该是阳光私募首次发行失败案例。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发行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基金业绩不佳。如上述新品发行失败的阳光私募旗下的其他产品近年来业绩都不甚理想。
在日前证券时报举办的第二届阳光私募高峰论坛上,一家私募公司总经理就表示,现在基金发行处于2008年以来甚至是近十年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北京一位正在发行产品的阳光私募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他们现在发行非常困难,投资者购买意愿不强。
2 明星私募风光不再
私募产品净值损失惨重与近期的这波调整行情有关。从4月中旬以来,大盘开始陷入了深度调整的泥潭。上证指数4月18日在触及3067点的阶段性高位后连续下跌至目前的2700点一线,其间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两市平均股价指数在一个多月的持续过程中下跌幅度超过30%,沪指大幅下跌超过12%。在这波调整行情中,在过去两年为投资者获得“绝对收益”的明星私募都没能扛住。姜广策、蒋国云、常士杉、石波、吕俊、刘迅、童第轶等新旧大佬纷纷倒下,净值损失惨重、跌破面值的不在少数。6月7日晚,姜广策更是在微博上与网友对阵,起因即是网友在微博上直指其业绩不好,姜被激怒后“奋起还击”。在外界巨大的质疑之下,连一向以儒雅著称的姜博士也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见私募管理者目前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已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
在如此情形下,不仅一些“大佬级”的明星私募跌得“没脸见人”,众多的私募产品由于净值的大幅下跌,规模的迅速缩小而面临着生死考验。阿尔法基金研究中心研究主管庄正向记者表示:“目前除了主动清盘之外,导致阳光私募产品被动清盘的比较常见于结构化的信托产品,非结构化信托产品合约中通常都不会有强制性的清盘条款。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收益率低的中小型私募基金,往往会因为不足以应对每年数百万元的高额信托管理费和运作经费而被迫清盘”。
3 清盘促进优胜劣汰
据了解,目前私募产品中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其强制清盘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结构化产品均设有明确的止损线。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结构化产品来说,当一般受益权委托人未能及时追加信托资金且信托财产净值在合同存续期间继续下降到信托计划资金的80%的时候,受托人有权对信托财产中的证券类财产进行强制性平仓操作,平仓操作完成后信托计划亦同时终止。根据目前的普遍情况,下降至85%就可以进行强制性平仓操作的情况居多”。
对于非结构化产品来说,现在业内存在着“7080”的说法,具体情况在每个私募基金的招股说明书中均有不一样的规定。但对于私募基金净值跌至0.7元或者0.8元是普遍公认强制清盘的红线这一说法,阿尔法基金研究中心研究主管庄正认为,这并非清盘的主要原因,“对于非结构化的私募基金管理者而言,清盘与否最大的压力主要来自投资者的大举赎回以及信托公司的巨额管理费用的压力。为投资者赚不了钱就没有分成,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要交巨额管理费用,不用别人强制清盘,自己也会不堪压力而申请主动清盘,这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更具有优胜劣汰的机制,每次大跌市之后还能存活下来的就是好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