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彭海斌:治理上市公司污染 投资者“守土有责”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9日 07: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彭海斌

  正在谋求上市融资的浙江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这次可能将被阻挡在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因为最近新一轮的环保 “严打”正如火如荼。昨日(6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的一篇名为“浙江猛刮‘环保风’数家上市准上市公司受波及”的报道称,这家生产蓄电池的企业2009年3月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准备上市,不过今年5月初,“该公司员工及当地村民共检查出血铅超标332人,其中成人233人,儿童99人”。

  海久电池的血铅事故并非孤例。为谋求在资本市场套现,部分造成环境污染的未上市企业往往会刻意隐瞒真相,而已经上市的某些企业,为进一步融资或避免受到处罚,也会推迟污染信息的发布甚至隐匿相关信息,听任废水废气继续排放。如另一家上市公司鲁西化工为了取得21亿元的巨额再融资,刻意隐瞒其下属子公司脱硫液泄漏事故长达120 天,直到媒体曝光后,鲁西化工才不得不公告承认。

  上市企业往往是市场竞争中的强者,其盈利能力在同类企业中应该算出类拔萃。不过种种情况表明,恰恰是环保上的低支出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部分企业的成本,推高了其盈利水平。在规避自身责任的时候,这类上市公司也将灾难推给了普通员工和厂区周围的居民,这是典型的以邻为壑的政策。

  此外,监管部门的执法不力,也纵容了上市企业这种行为。仍以海久电池为例,这家公司竟然在“去年4月30日通过了浙江省环保厅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有关要求”。如果不是环境保护部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铅蓄电池等涉重金属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海久电池的问题能否暴露出来犹未可知。

  然而类似“严打”式的环保纠察,只能够将已有的突出问题暴露出来,并在短期内解决掉。长期来看,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持之以恒的环保执法力度,并不能起到防微杜渐、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的作用。

  近期环保问题的频繁爆发甚至让环保部门开始采取矫枉过正的政策。环保部曾下发通知,要求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外,更对发生重大铅污染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地区所在地级市实行区域限批,暂停该市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这一类似株连的政策显然有其负面效果:遵纪守法的企业不得不为污染企业埋单,明显有失公平。

  上市公司往往盈利能力相对突出,但投资者应该仔细辨识,这类公司的利润来自哪里。一套污染物处理设备往往投资巨大,后续的运营也将耗费大量资金,从而推高企业的成本,影响其盈利水平。但如果上市企业不能做到废弃物达标排放,投资者作为企业的股东,哪怕是小股东,也应感到愧疚。如果作为中小散户的普通投资者不能左右公司的经营行为,那么对爆出环保问题的上市公司也至少应该坚决地用脚投票,用市场压力给企业改变的动力。

  但从现实中看,普通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仍呈漠视态度,部分投资者甚至将涉嫌违规公司股价走低当成进场抄底的机会。以鲁西化工为例,这家公司股价在今年3月13日被曝出污染事故后一度大跌,但其后若干天反倒爬升到阶段性股价高点,较曝光前上涨超过20%。去年7月间爆出尾矿泄露的紫金矿业股价一度探低至4.97元 (复权),但大批投资者视之为抄底机会,以至于4个月后公司股价翻番。

  我们正为过去若干年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忽略掉的环境保护而埋单。上市公司不但是盈利水平的标杆,更应是践行环保的先锋。如果说上市公司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那么这种血液的颜色当是绿色的。除了相关企业遵纪守法、环保部门尽职尽责以外,普通投资者对上市企业的环保也应负有一定责任。如果善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自然能有效地促使促使企业加强环保意识,让环境成为一方不受污染的“净土”;而追捧污染企业的行为即使不是助纣为虐,也至少是变相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