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近期,素有“中国奶业第一炮筒”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指责“中国乳业国家标准全球最差,并为大企业绑架”的言论,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这场在生乳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一年后而产生的言论大战,再一次引发公众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从“三聚氰胺”事件到学生奶问题频发,中国乳业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外国品牌的乳制品成为争相购买的“香馍馍”,即使其抬高价格也不减国内消费者购买热情,今年国内乳企经历了行业整顿洗牌,正当其准备重整旗鼓之时,这一乳业标准的质疑,再次使中国乳业饱受诟病。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指出,此次中国乳业标准争议焦点是生乳的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要求两个方面,事实上,要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关键是提高奶源的质量,而这就涉及到奶牛的品种和饲养原料品质的问题,我国奶牛品种的产奶量与发达国家间存有一定差距,而优质草料也相当缺乏,这都成为制约我国提高蛋白质含量的瓶颈。
在菌落数方面,我国新出台的收购标准中将生乳中细菌总数规定为每毫升低于200万个,与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要求的菌落总数为每毫升20万个以下存在近10倍的差距,单从数字来看,确实让人无法接受,而事实上这些菌落并不全是致病的病原菌,还有较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对人体并没有危害。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当前我国乳业标准遇到中国具体国情与行业高标准的矛盾,要达到发达国家乳业制品的要求确实能够让人们喝到放心奶,但是无论从我国当前食品原料,还是生产规模等方面都不具备发达国家水平,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奶牛品种和培植出优质草料,也无法将分散的奶农集中规模化生产。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生乳作为原料乳,消费者不会直接饮用,生产企业使用其生产产品时要经过杀菌等工艺,达到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规定后方可上市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