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别走进基金定投宣传陷阱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6日 09: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大众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几年,市场的大幅波动,以基金为代表的理财机构积极倡导定投方式。通过定投,投资者不仅可以分享经济长期增长和市场长期向上的平均收益,还可以摆脱对择时的困扰。此外,由于大多数投资者其收入具有持续性,即可用于投资的闲散资金将连续产生;且小额资金的投资影响较小,且不具备交易上的经济性。

  伴随着定投的推广,在宣传过程中,机构往往用多种方式引导投资者对定投产生某种认识,而这些宣传是否真的恰如其分呢?

  定投可以创造超额收益?

  部分机构在推广定投的过程中过分的渲染定投获取收益的潜力,用“复利”的魔法为定投投资者勾略出一幅绚烂的前景,给投资者造就另外一个幻觉:定投可以获取超额收益,教育、养老、买房……定投去解决!

  对定投进行随机验证,假定投资者于2000年至2011年6月23日之间随机一次性投资于一只走势同上证指数完全一致的基金产品。截至2011年6月24日,其中投资总回报率超过100%的可能性为15.40%,而亏损的可能性为26.66%。但若投资者采用定投的方式,该投资者则会获得45.20%左右的投资总回报率,这个数据正是该阶段该基金的期望收益率。显然,该阶段定投投资者放弃了盈利超过100%的收益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为15.40%),但也规避了亏损的可能性(26.66%),获得了一个等于市场平均收益的总体投资回报。

  显然,定投仅为一种投资手段,其投资收益主要依赖于投资标的具体表现,投资无法获取超额收益。事实上,任何一种投资手段均无法解决投资本身存在的问题,妄图利用某种技术手段来达到投资本身无法达到的目的,其结果必将是缘木求鱼。

  此外,定投的长期“复利效应”依赖于“复利”这个假设的长期存在和投资的长期性,同时还需投资者可以承受短期巨幅亏损的压力,后者则决定了定投是否可持续的关键。

  定投扣款周期越短越好?

  基于“越早投资,越早受益”的投资思想,部分投资者热衷于高频率短周期的定投方式,其定投频次从每月一次投资到每半月乃至每周一次。部分投资者甚至将已有的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存于基金账户联袂银行,将资金分拆成若干份,等待定投扣款日自动扣款。

  对不同定投周期进行测算,假定投资对象为一只走势和上证指数完全一致的基金产品。结果显示,在2006年至2011年6月24日期间,以季度为扣款周期,其投资总回报率为11.52%,以月和周为扣款周期,其投资总回报率则分别为9.65%、7.65%。在更长的一个阶段,如2000年至2011年2月28日期间,按季度、月、周为扣款周期的投资总回报率分别为45.99%、46.32%、44.87%。数据显示,在较长时间内(无论是五年还是十年),扣款周期更短的定投方式导致最终的投资总回报均未显现出明显优势;同时,随着投资周期延长,不同扣款周期下的投资总回报逐渐接近,没有显著差别。

  显然,基金定投的投资周期与实际投资效果相关性不大。基金投资基于对长期投资效果的信任,短期内效果难以对长期业绩造成显著影响,投资者不必过分纠结于定投扣款周期的设立。考虑到投资周期缩小将导致操作频繁,从而花费更多投资者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长的定投扣款周期(如一个季度)更具备经济性。

  定投波动率越高的产品越有优势?

  对于品种的选择方面,部分投资者相信,定投于波动率越高的将获取超额收益。给出的理由是在于波动较大的基金比较有机会在净值下跌的阶段累积更多低成本的基金份额,待市场反弹后可以获利更多。

  然而,通过对2000年来管理业绩较为接近的3只封闭式基金(A\B\C)的实证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数据显示,在2000年至2011年2月28日长达10年以上的区间,基金A与B两者之间的区间业绩极为接近,尽管后者业绩波动率明显大于前者,但投资总回报并未明显优于A。基金A与基金C的业绩波动率极为接近,但两者之间的投资总回报却相差甚远。

  显然,基金的波动率与定投的最终效果难以挂钩,即定投于波动率越高的产品并不具有优势。事实上,定投于净值波动较大的基金尽管比较有机会在净值下跌的阶段累积较多低成本的基金份额,但也有更多的可能在净值上涨阶段不断买入高成本基金份额,两相抵消,不仅难以获取超额收益,还将导致基金资产的大起大落,加大投资风险。

  如果统计以上三只基金自2006年以来的区间业绩,基金A、B明显优于基金C,这与基金自2000年来的定投效果基本一致。这不是巧合,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定投行为的持续,基金资产逐渐积累,投资标的的后期表现将显著地影响最终投资总回报,从这个角度来讲,定投于波动利率更高的产品其收益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反而降低了风险-收益之间的交换效率。换而言之,业绩长期稳定持续的基金更为适合定投。

  刘亦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