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地方债务风险预警中国银行业 频遭国际评级机构唱空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3日 20: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做空中国上市企业依然是华尔街的潮流,但其主题已悄然转换。由于个别地方融资平台违约现象的突发以及地方债总额的披露,中国银行业成为了国际评级机构和部分外资投行的众矢之的。

  6月20日,瑞士信贷宣布下调中国银行业评级至“减持”,认为银行表外融资使风险积聚。6月22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也表示,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被低估,信用质量恶化或影响中国主权评级。

  7月5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表报告称,中国内地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约有3.5万亿元人民币未被审计署报告覆盖,未来银行业不良率可升至12%,体系信用展望将转为负面。

  受国际评级机构以及部分外资投行集体唱空的影响,中国银行版块近期连续调整,并呈现出集体跳水的态势。

  与国际机构的悲观唱空不同,据记者调查发现,国内机构多倾向于乐观,并坚信地方债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为中国银行股摇旗呐喊。

  西南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采访时首先对国际评级机构的权威提出了质疑。“评级机构存在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的预警作用,对于2008年那么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他们都没有发出一点预警,何况这次谈论的是中国的问题。”

  对于穆迪宣称的地方政府贷款余额少报3.5万亿元之事,7月11日审计署新闻发言人再次重申,此次审计涉及的每一笔债务和每一个数据都是有据可查、真实可靠的,不存在个别机构和个人毫无依据、凭空推测出的所谓“低估”或“遗漏”的问题。

  王剑辉认为,国际评级机构有他们的评级体系,也许按照他们的评级体系得出那样的结论是合理的,但是事实上是否如此却很难判断。

  北京领先国际金融资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出示了一份他们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经他们公司的压力测试,中国银行业不良率峰值低于3.87%(极端情景,2012年)或3.24%(适中情景,2013年);商业银行不良率峰值预计为2.30%(极端情景,2012年)和1.71%(适中情景,2012年)。

  其不良率峰值远远低于国际评级机构的预测。4月18日,惠誉国际报告曾预测中国商业银行不良率将高达15%~30%。

  地方债风险是否可控是中外机构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在12万亿元地方政府贷款中,穆迪预计20%~33%可能出现偿还问题,将会导致中资银行8%~12%的经济性不良贷款。

  但审计署认为,一些地区和行业存在债务规模较大、债务负担较重的问题,存在风险隐患,但个别单位出现的偿债困难或风险隐患,并不构成系统性或全局性的风险。总体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尚未超出其偿债能力。

  “中国银行业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没有遭受什么打击,而且又没有太大的历史包袱。虽然近几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一定会产生新的风险点,但应该说风险还是可控的。”王剑辉说。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即便将来出现最极端的结果,即审计署此次公布的10万多亿元债务全都成为坏账,以中国目前的财政实力来说,风险也是可控的。“更何况,目前中国财政收入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递增。”

  即使风险处于可控的范围内,但风险毕竟是风险,就像辽阔草原上的一颗火种,稍不留意,可能就呈燎原之势。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决不能拖延,而应该果断出手,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王剑辉强调,化解地方债风险不仅是债务市场的问题,涉及到地方政府发展的模式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当下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地方债务透明化;其次要改变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根本上改善地方政府借贷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