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受惠稀土价格暴涨扭亏 中色股份缺矿困境仍无解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9日 07: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早在4月29日,具备“稀土概念”的央企中色股份(000758.SZ)公布了2011中期业绩预告,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000万元-10000万元。

  7月15日,公司又修正了这一业绩预期,修正后公司上半年业绩将会达到1亿元-1.3亿元。而在2009年上半年,中色股份却亏损了4320万元。

  业绩的巨大变化来自于稀土价格的上涨。

  不过,昨日上海一家券商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色股份的局限在于它在冶炼方面占有优势,可以分离出很多稀土元素,但资源方面有欠缺,没有矿产资源就会影响产能利用,除非是和一些矿企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才行。”

  公司估值已偏高

  中色股份全称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是上下游一体化的锌生产商和有色金属工程承包商,同时还是中国南方主要的稀土分离企业。

  虽然中色股份业绩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公司股价却没有闻风而动。上述分析师表示:“公司前期股价涨得已经很高,已经提前消化利好,从3月份至今,公司股价一直在震荡调整。与包钢稀土相比,公司估值确实偏高了。”

  与中色股份较高估值相对的则是近几个月的稀土价格“暴涨”。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被大量运用在军工、电子等行业,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是稀土第一生产大国,为了保护稀土资源合理开发,近年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稀土结束了“贱卖”历史,价格却“一飞冲天”。 数据显示,从2010年7月以来,中国的稀土价格开始大幅上涨,今年年初以来涨幅超过200%,部分品种的价格涨幅超过6-10倍。

  “毫无疑问,稀土价格肯定是存在泡沫的,就要看何时被挤破。”上述分析师表示。

  高盛曾发布报告预测,随着西方企业开办新矿场与目前主导市场的中国公司竞争,到2013年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高盛认为,供应短缺今年将会达到18734吨的最高值,相当于预估需求量141524吨的13.2%,到2013年市场将会转向供略大于求。其中特别指出,供应过剩量将会在2014年升至5860吨,占预估需求量的3.2%。

  然而,这也无法压抑机构对稀土概念股的满腔热情。

  从中色股份一季度的机构进驻情况看,中色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基金公司共有7家,此外还有一家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其中汇添富均衡增长,华泰柏瑞积极成长,广发小盘均为一季度新进驻该股。

  “大家现在都在炒预期。但一旦预期发生了变化,稀土价格下跌将对稀土行业造成不利局面。”上述分析师不无担心的表示。希望那时,中色股份的业绩不会随着稀土价格泡沫的破灭而灰飞烟灭。

  上游稀土资源

  整合能力仍欠缺

  从全国稀土业的格局来看,北方有包钢稀土称霸,而在南方则有六虎争前三甲。这六虎中就包括了中色股份的控股股东——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在南方离子型稀土分布区域中,以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的储量最为丰富,最有力冲击三甲的公司包括有央企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铝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这三家和地方企业广东广晟有色金属集团,福建省冶金控股公司和赣州稀土矿业公司。”上述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就在7月份,中色股份宣布与宜兴新威集团公司签署《中色稀土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出资人协议》, 双方共同出资在广东省广州市注册成立中色稀土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暂定名,以工商部门核准名称为准)。

  中色稀土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中色股份出资5.1亿元,持股比例为51%,新威集团出资4.9亿元,持股比例为49%。中色稀土成立后,中色股份承诺将其控制的稀土相关资产以出资方式注入该公司;新威集团也承诺整合其关联企业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稀土分离资产并以出资方式注入该公司。同时,双方也同意适时吸收稀土行业其他企业作为中色稀土的新股东。中色股份表示,此次投资目的是整合江苏和广东地区的稀土分离产能,实现稀土分离的规模化经营。

  中色股份旗下的稀土资产主要由广东珠江稀土公司经营,拥有3000吨/年稀土处理能力;而新威集团的关联方中国稀土则是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业务为稀土产品及耐火材料产品之制造及销售。

  今年5月份的稀土“国22条”则规定南方离子型稀土排行前三名的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要达到80%以上。

  虽然中色股份称鉴于新威集团的母公司中国稀土的稀土分离资产的整合尚有不确定性,最终中色稀土能否实现17000吨/年稀土分离产能尚有不确定性。但中色股份的此番作为已经表明,公司正在为了挤进南方离子型稀土排行前三甲而动作频频。

  但上述分析师指出,“公司上述行为只是着重于稀土分离产能的提升,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但市场最为关注的上游稀土资源的整合能力,公司仍没有什么进展。”(许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