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华尔街日报:外企在华技术研发面临挑战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7日 09: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13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创新未来? 北京有关将中国变为全球研发中心的豪言壮语令人起疑。在专利申请量等光鲜数据的背后,除吸引眼球外中国并没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果。但对位于上海北部的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的探访让我明白,对中国的创新雄心嗤之以鼻是错误的。该公司正对中国投入巨额研发资金。随着价值不菲的新研究设施和总部投入使用,明年将招聘450名专业人员。

  中国技术人员根据客户要求改善现有产品,这是研发中的“发”,那“研”呢?这是巴斯夫的科技经理斯蒂凡德雷尔的职责,他负责建造创新中心。鉴于各种挑战,为何选择在中国?他的回答是,因为“你需要在客户所在地进行研发。”中国强劲的经济前景使巴斯夫和其他公司认为,必须在华开展研究。

  德雷尔的某些担心听起来耳熟。中国打造出一支貌似强大的理科毕业生大军,但教育体制通常令这些人没能为现代研究做好准备。尽管近期有所改善,但多数中国毕业生仍无法满足更广泛的研究要求。英语不熟练是严重问题,尤其对那些要求其中国本土研究人员必须能与世界各地科学家合作的外企而言。

  居高不下且难以解决的人员流动问题也令许多企业苦不堪言。这并非仅仅因为薪酬竞争,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是祸首。在西方,工作头衔并非研究人员衡量职业发展的唯一标准。而中国雇员往往更关心在明确的等级制度中迅速提升的前景。西方企业正尽力适应(中国人)这种心态。这进而成为担忧知识产权的原因———担忧离职人员带走公司技术。德雷尔表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较5年前明显好转。人员流动性对知识产权的危害是世界性问题,但在中国必须倍加谨慎,因为人员流动性太高了。

  德雷尔提及的另一个挑战最出人意料:尽管北京宣称支持创新,但这个信息并非总能传递到各级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并非总能理解“支持创新”和建筑许可证等看似无关事务之间的联系。

  尽管面临种种挑战,德雷尔坚信市场力量正推动企业加大在华研发力度。不过,对巴斯夫这种并非独特现象的个案研究暗示,中国还需要多个五年计划,才能完成从必不可少的创新中心到令人向往的研发中心的转变。▲(作者约瑟夫斯特恩伯格,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