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沿海订单内迁,或转移至东南亚国家——随着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变得不再明显,原本高度集中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鞋格局正逐渐向东南亚等地区分流,我国出口鞋企也进入了转型“阵痛期”。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第110届广交会第三期展览和第十四届中国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鞋材展,出口鞋企普遍反映,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鞋企的利润空间几乎被蚕食殆尽,加上国际同业竞争压力加大,全球贸易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出口鞋企四面楚歌。
事实上,自进入今年下半年以来,广东的鞋类商品出口已经呈现出单月增幅急剧下滑的趋势。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今年1~9月份,广东鞋类累计出口金额为1088766美元,同比增长14.1%,但就9月份单月来看,出口额为111015美元,同比下降了1.4%。
成本侵吞出口利润 陷资金链“恶性循环”
“跟去年相比,今年采购商到访量起码减少了一半。”生产女靴的成都高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李晋对本报记者表示,该公司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南美。李晋表示,有下单意向的以老客户为多,而新客户囿于价格过高,只是持观望态度,不敢贸然下单;甚至有些老客户因为库存尚未消化,今年采购的数量也在减少。
据悉,受成本上升因素影响,上述公司的鞋子总体价格比去年上涨了10%~15%,许多客人都接受不了这个涨价幅度,而为了挽住老客户,李晋表示只有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将鞋子卖给老客户。他说,如今他们公司女靴出口的毛利不到10%。
生产男装休闲鞋的浙江太极鞋业有限公司商务经理朱正上也对记者表示,本届广交会上难觅新客户的影子,新客户下单比以前显得更为保守。据朱正上介绍,其产品价格与六七年前相比,涨幅接近80%,然而利润却不断被压缩,如今每双鞋毛利润只有5%~6%。
正是大幅上升的制鞋成本压缩了我国制鞋企业的利润。据海关数据分析,今年以来,我国皮革、橡胶、塑料、化纤等制鞋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国产猪原皮价格已从去年的40~50元一路上涨到80~90元,目前已经突破百元大关。其他原材料也水涨船高,外加招工难、国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制鞋行业用工成本平均上涨20%至30%。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汇兑损失。
情况更糟糕的是,制鞋企业出口利润被削薄导致的资金链紧张使代工厂和面料供应商都陷入了“恶性循环”中。李晋对记者表示,如今中小鞋企的资金压力很大。一方面,它们往往只能拿到采购商预付的总货款的30%,可把订单运行起来却需要60%的资金,银行贷款也并不青睐中小企业,这导致它们资金压力异常大。
另一方面,李晋说,材料供应商害怕制鞋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人去楼空”,所以通常不敢轻易接单,或者提高拿货门槛,提高新面料的起订量,但是,资金不宽裕的中小鞋企却无力承担很多的订货量,因此被迫使用材料商的库存面料,这等于违背了与采购商的合同而降低了出口企业的信誉度。“现在的形势确实十分不利于中小鞋企,看明年下半年能否恢复吧。”李晋说。
应对:订单迁移或内销
受到成本压力的影响,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出口鞋企正把生产基地一部分向越南、孟加拉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另一部分则向国内中西部地区转移。
生产运动鞋的厦门建发轻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黄仕忠对记者表示,三年前,他们已在福建晋江的鞋厂之外——浙江温岭开了另外一个制鞋厂,而如今为了在短期可见范围内控制成本和扩展规模,公司已考虑再在江苏、山东、云南、成都、江西等地选址布厂。在未来,福建晋江将专门作为设计和研发中心。
“东鞋西移,南鞋北移”,是近年中国沿海鞋企内迁的一个趋势。但是,黄仕忠也反映,现在内迁的鞋企并不成熟,因为过于分散而导致制鞋所需大部分原材料、包装物料、零部件等都需要从沿海省份采购,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都有待发展完善。
为了在欧美债务危机缠身之时存活下来,不少出口鞋企也开始用“两条腿走路”——开拓内销。在东莞鞋展上,一家原本以出口为主的鞋企老板周杰告诉记者,他们为了进军国内市场,已经准备了3年并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
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如此“雄魄”。因为国内出口鞋企之前多通过国外中间商获得订单,进行的是代工贴牌的出口方式,缺乏自己的营销渠道,要走“内销”之路并不容易。一家出口舞蹈鞋的企业负责人就告诉本报记者,他们还没有想过内销,主要是觉得内销市场太过复杂,目前还没有勇气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