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物价上涨比经济下滑更危害中国社会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4日 09:5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快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从上周五公布的11月CPI上涨及日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等各种迹象来看,保增长应会重新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选。那么,在保增长的前提下,如何对待物价,是不是就可掉以轻心,乃至放任自流?

  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在宏观调控中,根据过去的经验,如果存在两个以上目标的话,宏调当局很可能会被弄得进退失据、顾此失彼,不能很好兼容这些目标。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是在政策选择上,不同目标之间客观上存在一种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比如选择保增长,就要求国家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趋松,而宽松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反之,选择控物价,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就要从紧,从紧的结果,则是经济增长下滑。因此,在多目标的调控中,宏调当局是需要有一些调控艺术的。

  按照此种思路,我认为明年宏观调控在抓增长的同时,对物价的反弹还是要保持高度警惕,万不可因物价的一时回落而麻痹大意。

  这是因为,首先,虽然11月物价回落明显,但4.2%的涨幅还是有点偏高,尤其是食品价格相对还处于一个高位,考虑到目前全国已进入冬季,蔬菜供应量减少,又临近新年和春节传统上属于消费旺季的时节,不排除在即将到来的明年一、二月份食品价格反弹的可能性。

  其次,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欧洲央行刚刚下调了利率0.25个百分点,可以预计,为促进经济增长,欧美会继续维持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释放出来的过多流动性,最后总要有个出口,这个出口很可能是流向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所以,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几乎是一个必然趋势。事实上,目前油价重回每桶一百美元,并在此盘整,金价也回到前期高点,就是一个征兆。而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大宗商品,由此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也是可期的。

  如果说前两者是短期因素,那么,从长周期看,中国物价存在继续上涨的客观趋势。过去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得益”于人口红利,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过去支撑的低成本劳动力、低水平的城市服务这两因素出现了根本性变化,除非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出现跃升,否则势必会抬升未来物价涨幅的长期平均水平。另外,对环保和能源的重视,也会导致资源和原材料价格存在一个回归过程,并通过价格传导,引起其他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上涨。

  所以,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物价都存在上行的客观动力,即使因为经济减速,但也只能是延缓这种上升趋势,或者抑制涨幅,当然也不排除在某个时段价格会有所下降,但总的趋势应该是看涨,除非经济出现突然的减速,并在此后陷入滞涨。

  上述分析是从影响物价的因素而言。从经济下滑和通胀分别造成的后果来看,相比欧美,物价上涨给中国民众带来的危害要比经济下降更大。欧美民众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所以他们更在乎失业对其的影响,这也是欧美担忧经济衰退胜过通胀的原因所在。中国不同,社会保障不完善而且低水平,虽然失业会影响到人们的收入,但这只是对失业者而言;而通胀不单会影响到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对广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也是一个威胁,会反噬他们的收入,这两部分人群,加起来肯定要远多于因经济下滑而导致的失业人群。另从中国的历史经验看,通胀对社会安全的危害也要大过经济下滑。

  因此,结论很简单,明年应保增长与防物价并重。即使出于某种原因考虑,不惜代价促增长,也应时刻警惕物价的反弹,并做好预案,以免在政策转换时措手不及。

热词:

  • 人口红利
  • 物价上涨
  • 经济减速
  • 物价涨幅
  • 下滑
  • 经济衰退
  • 通胀
  • 经济高度
  • 货币政策
  • 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