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近年来,清远急速涌至的城镇化浪潮将这些村落裹挟其间,逐渐形成“城中村”这一独特景观。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离不开“城中村”的改造。一座座倒下的砖瓦房,抹去了城中村曾有的记忆;也抹去他们的土地,以及原来那种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
因为拆迁补偿,他们的财富突然增加,家家都成了百万元户。当“新居民”满怀激情再次迈上征途,才发现思想、知识和观念的更新速度,还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
突然失去土地,突然增加财富,他们应该如何理财?他们正用自己的行动,在彷徨中寻找着希望和出路。
以清远三角村为例,作为清远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新城东B6、B7、B9号区拆迁改造涉及洲心街三角村委会海边、白石、向西、东一、东二、昌记等6个村民小组,需要安置村民约360户,拆迁房屋近800间、14万平方米。
经过反复的谈判和协商,补偿方案将每人分到的商铺面积从10平方米提高到了15平方米,住宅补偿按人均面积进行补偿,被拆迁的房屋根据不同房屋结构进行补偿。对于不需要安置房屋的,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
依此方案,经过这次拆迁,不会出现因拆迁而再有穷人现象,拆迁户(以每户4口人计算)的总资产收益均达100万元以上,村民既解决了后顾之忧,又改善了生活环境。
另外,经过城中村改造,村民普遍实现了房屋增值。由于改造后的花园小区是高尚物业,租金比拆迁前的老房子也提升了不少。
房租成了收入主要来源
日前,原村民欧女士带着两个租客到城市花园某栋17楼一套房子“看房”。这是她家其中一套回迁房,130多平方米,她将三室两厅的房子分拆成两套,一套两室一厅,一套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的房子以1200元/月的租金被人租走了。这样原先一套房子分成两套后,总租金便可达到2000元左右。
除了房子外,还有商铺也可以出租。每人15平方米的标准。没拆迁前,租房都是房客来看,然后口头协议,交了租金就可以。但拆迁后,出租门面房,他要和周围其他从市场购买的门面房房东对比价格,租金涨幅的因素很多,租房也有点像做生意。
有钱,可没能力做更大的生意
36岁的阿涛是某城中村改造的村民。在旧村改造之前,阿涛已经凭自己的勤劳过上了相对殷实的生活。面对突然而来的补偿款,他想做一番大生意,却又信心不足,觉得自己能力不够。
阿涛说,自己小时候家里经济状况很不好。父亲患有眼疾、母亲手有残疾,哥哥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在他印象中,他家算是村里最贫困的家庭之一。由于没经济来源,盖不起新房,一家几口都住在几间低矮的平房内。初中刚毕业自己就外出打拼,贴补家用。为了挣钱,他当过售货员、勤杂工、出租车司机。后来,他又四处借钱贷款包出租车,当年不但还清了外债,还赚到了不少钱。这让他的信心更足了,接着又包了第二辆、第三辆。
后来,他发现土建工程很赚钱,又从工地小工开始,虚心学习土建工程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凭着诚实守信和踏实肯干,他渐渐在圈内有了名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找上门让他承建工程。
面对拆迁款补助“砸向”自己,阿涛陷入了纠结。他说,想开公寓酒店,但自己没有文化,连电脑也不会用。同时,又不清楚该到哪儿咨询、求助。他将这些问题归结到文化底子薄。
少技能无学历,新居民就业没优势
入住安置房之后,还有一些问题让拆迁村民忧心:养老保险没人交、转居民户口后医保费用上升等;另外,闲下来的村民,有的只有四五十岁,尽管暂时不愁吃穿,但在还有劳动能力的时候提前退休也不习惯。
有人也表达了对村民的担忧:因为当时城中村条件太好,每户家里有一套房出租,不用很辛苦就能够养活一大家人,所以很多人就变得懒惰,没有上进心,一旦遇有什么变故,就会变得很迷惘,不知所措。
另外,也有人指出,一些年轻人,年纪轻轻就不再上学,也没外出工作,成了“啃老”的无业游民。
村民小欢就不想呆在家里安逸“啃老”,于是她选择了外出打工。但此时她发现自己没有技能,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学历。“这可怎么办?”她说,这种感触是原来当包租婆时从没遇到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