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珠三角再历劫:金融扼喉 转型路漫漫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4日 17:1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与三年前相比,产业面临更严重的困境。企业应对乏术,“世界工厂”模式或将走到尽头

  在“天下牛仔三分有其一”的广州新塘牛仔城,就连坐在工厂门口边晒太阳边剪线头的女工都知道“欧债危机”了。

  “国外的订单少了。我们没钱挣,过几天我也回家。”一名来自江西的女工说。她身后的一排店铺,有的已经落锁,有的甚至贴出一张红纸,写着“旺铺出租”几个大字。

  新塘牛仔城的现状,是珠三角产业困境的缩影。时至今日,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仍是珠三角产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不幸的是,2008年的订单危机,如今已经演化成更为严重的全面困境。成千上万个从事低端制造业的小企业,受到海外订单锐减、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力紧缺、利润率下滑、贸易金融风险和融资难等因素的全面挤压,生产难以为继。

  三年过去了,中小企业并无应对危机的新法,或在生死关头苦撑,或逃离实业。“世界工厂”的转型、升级仍前路遥遥。悲观者甚至认为,珠三角30年的经济模式已临大限。

  “世界工厂”凋零

  被称为“世界鞋都”的东莞,大型鞋厂多在高镇,中小鞋厂在厚街镇。厚街最大的鞋材中心是寮厦,驻有几百个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一楼开门面,批发皮革、成品鞋,二楼以上用来做小型工厂,加工制作鞋或皮具。这些小企业共同承接了近30个世界名鞋的订单,鞋类出口产值占广东省四分之一的份额。

  28岁的杨燕搬个小凳坐在店铺外,悠闲地将小珠子穿成串,这是在制作童鞋上的装饰品。她租的店铺每月2000元,比这个市场2011年4月刚开张时便宜了三成。

  “以前我一个月能挣两三万,但2011年8月以来,只能保证不亏本。”杨燕说,“往年,在圣诞节前好几个月,就要开始再招几个人。但2011年基本没订单,工人也都提前回家过年了,我就在这里卖点儿存货。”她所在的汇森市场,大约三分之一的店铺已经关门,开张营业的,也门可罗雀。

  一个极端的悲剧发生在12月13日下午。因经营不善,拖欠供应商400多万元货款,寮厦社区一家皮具厂的负责人点燃汽油自焚身亡。

  2011年以来,欧洲和美国市场的鞋类和服装订单逐步下降,来自这两个区域的询盘量在8月后进一步缩减。当前适逢欧美圣诞旺季,但欧洲市场的装船率大多仍然在50%左右,美洲市场的装船率也低于80%。尽管来自中东及拉美、非洲市场的订单略有增加,但远不能弥补欧美订单的减少。

  工人们的工资,基本是“底薪+提成”的模式。订单锐减,使得工人收入严重下降,大批工人选择了离开。这又加剧了当地的“用工荒”。在新塘牛仔城,还在开门营业的小厂房,90%以上均在门口挂出了“招工”的信息。

  一家制衣厂的财务经理姚希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三年前,每个月800块到1000块就可以招到一个工人,现在连生手都要1500块以上,熟练的一个月可能要到3000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团,在2011年10月联合发布了《珠三角小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珠三角地区小企业工人工资,比2010年上涨了20%-30%,部分高级技工的工资上涨幅度甚至超过100%。

  即便是这个价位,也极少有人问津。在牛仔城,财新《新世纪》记者在半天时间内,至少被问了五次“要做工吗?”然而,当财新《新世纪》记者问其企业究竟要招多少人,每天要开工几小时的时候,几家企业的负责人均茫然。“这一切都要靠别人给我们的订单量来决定。”一位负责人说。

  《报告》显示,受订单下滑、“用工荒”等因素影响,珠三角地区平均开工率为70.92%。其中,开工率在90%以上的小企业仅有33.79%,开工率在50%及以下的小企业达20.59%;且规模越小的企业开工率越低,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开工率在50%及以下的企业高达27.29%。这和往年珠三角企业加班生产的情形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金融扼喉

  境况似曾相识。但广东省《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广东中小企业正面临的困难局面,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并不相同。

  2008年,商家清理库存,虽然订单锐减,但企业若有订单可接,生产仍有利润。但现在,“即使有订单也不敢接,接了也很难有利润。50%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处于亏损状态或利润率在2%以内,仅有22.2%的企业表示利润率在5%以上”。

  深圳一大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为珠三角地区超过4200家企业提供对外贸易服务。该公司副总经理肖锋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在调查了1000多家企业后发现,目前贸易环境越发恶劣,企业缺少金融工具抵御违约和汇率风险,成为企业不敢接单的主要原因之一。

  肖锋称,一个新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国外买家受到欧美金融危机影响,无法在拿到货物时支付现金,而是希望使用信用证支付,在货物销售之后再付款。然而,绝大部分国内的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轻、无法提供账面信息等原因,无法从银行获得信用证。“即使能获得信用证,银行愿意承担80%的违约风险,一旦外商无法支付,20%的损失也会逼死小企业。”

  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另一因素。在中山地区,多个制衣企业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2010年以来,受到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在接受订单时往往无法确定价格。一企业主称:“一旦货订错了价,两个月之后交货收到的美元就只能存银行了,换成人民币看着都心痛。”

  中国中小企业副会长张竞强也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国内虽然有包括远期外汇在内的一些外汇风险对冲工具,但了解或者能够使用这些工具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肖锋则指出,其服务的一些企业曾试图和银行订立远期外汇合同,但100万元的门槛价,把中小企业远远挡在门外。

  融资难,是珠三角中小企业另一个扼喉之痛。广东省中小企业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4869家企业中,43.31%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最困难的情况是融资难。

  《报告》则显示,珠三角地区53.03%的小企业从未借过款。在当前银根紧缩、小企业采购账期变短、供货账期被延长的情况下,融资供需缺口变大。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缺少为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中小企业业务部经理谢至军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虽然国务院10月出台了“国九条”支持小微企业,包括向银行分派贷款任务。但相关条例都是指导性原则,并未给出具体的操作细则。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仍然面临两个基本困境,一个是中小企业多半资产轻、无抵押,在合理避税的情况下也无法提供账面信息,银行放贷面临不小的风险;另一个是,对于银行的客户经理,其做一单中小企业的小额借贷和做大企业的大项目相比,人力成本相当,收益却相差上百倍。在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贷款自然流向大企业。

  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中小企业贷款的坏账率几乎为零。“针对中小企业放贷,其实允许一定比例坏账, 这反映了在放贷上银行依然非常谨慎。”

  即使能够贷款,利率也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广东省中小企业促进会最近调研发现,民营企业贷款的综合利率达15%到18%。该会秘书长谢泓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按照规定,向中小企业贷款,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可浮动50%,但中小企业如果要贷款,除了咨询费之类的名目,一些银行还会要求企业拿出部分贷款存入银行,甚至会采取先扣利息,或者重复计算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一个企业贷款1000万元,光利息就去掉150万元,对毛利润并不高的实业来说肯定是非常困难的。”谢泓说。

热词:

  • 珠三角企业
  • 金融工具
  • 报告
  • 金融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