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每经评论员 叶檀
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中表示:“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投资者的恐慌大可不必,这并不意味着国际板马上就要推出。
从行文上看,推出国际板放在第四部分“‘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第五条的第一点中,用笔非常简练,目标是加快构建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下面包括国际板、债券、QFII、投资、金融衍生品等,吸引境外机构与个人投资者投资境内金融市场。也就是说,推出国际板是人民币国际化、上海成为金融中心的必然结果,建立人民币国际中心,人民币国际化,不提国际板是不可能的。就像中国证券市场会建立层级体制,就必须有创业板一样。
其次,从历史沿革上来看,推国际板的提议并非始于今日,十年前提出,到现在仍未成行。
2011年,国际板曾经成为一时热题,但在2012年,却以上海市长的一句话定音。1月16日,在上海市“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上海市市长韩正说,现在并不是推出国际板的最佳时机,“我想,国际板现在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投资者如同阳春到来,如沐春风,股市难得的涨了两天。目前再提国际板,并不意味着马上推出,“积极稳妥”是也。
第三,就环境而言,目前也不是推出创业板的合适时机。2010年、2011年,A股市场在国际市场忝列熊蹄之列,每次熊市都是市场反思时期,对于新股发行、借壳上市、内幕交易等反思层出不穷,目前如果推出国际板,则反思未有穷尽。
新年首个交易日,1月4日沪综指开门绿,收盘于2169点,下挫1.37%;龙年首个交易日,1月30日,在春节期间周边股市收回失地的情况下,沪综指再次开门绿,收盘于2285点,下挫1.47%,反映实体经济与货币紧缩、制度弊端三重夹击下,市场信心动摇,此时绝不是推出国际板的好时机,恐怕今年都不可能推出。
第四,在具体举措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去年5月19至21日,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前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开幕演讲中表示,统筹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和条件,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和论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做好国际板的各项准备工作。可见,当时与国际板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成。
焦点主要集中于,国际板上市公司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是否能够自由流动,与“我国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是否冲突。如果国际板上市公司的人民币不用于国外,则不存在资本项目兑换,如果在人民币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的情况下,通过特定账户实行兑换,同样不存在无法控制的问题。
登陆国际板的公司存在三种可能的形式:一是境外企业的在华机构,二是境外公司主体,三是红筹股。如果境外企业在华机构作为主体,则不存在异地监管等方面的障碍,如果是境外公司主体上市,则在信息披露、监管规则等方面存在衔接难题,此时需要中国与国外监管机构的合作与沟通,既然中国的公司可以在美国等地上市,遵从当地法律,则在中国境内上市的公司理应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这是中国证券监管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实战演练。当然,如果主要是红筹股上市,则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证券市场国际化意义不大,不过是红筹股从香港回归内地,再圈一次钱。
最后,要强调的是,国际板推出难以避免。除非中国停止人民币国际化脚步,停止证券市场的发展脚步。
从康菲石油等案例来看,国际知名公司洞悉本土化运作的精髓,绝非市场中的道德君子。谁也不会天真到认为国际知名公司到A股市场上市,A股市场就能自然净化。但通过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上市,将倒逼监管层在实际上而不是在条文上与国际接轨,我们不应该指望公司自律,而必须指望规则的公平。事实上,在美国借壳上市的中概股,同样存在种种信用弊端,通过一轮洗牌,相信今后借壳的投机者将知难而退。而反观国内,提高借壳上市的门槛同样是大势所趋。
国际板推出圈不圈钱其实是个伪命题——如果制度允许圈钱,那么不管什么公司上市,境内也好、境外也好,主板也好、创业板也好,为什么不圈钱?如果制度能够保持公平底线,让市场说话,改变发行股份过少、解禁股成本过低,以公司的质地与回报论英雄,那么,上市公司的家数就不是个问题。
如今国际板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是因为有了创业板等公司的前车之鉴,投资者如临深渊,这实在不是国际板与创业板之罪,而是圈钱市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