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着实让周瑜“羡慕嫉妒恨”了一把,不禁发出了如此的感叹。从另一方面讲,也道出了周瑜“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如果“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是一具有鲜活的生命,这么多年来备受投资者和基金行业的“冷落”,其应振臂高呼“委屈”。因为历年来基金业绩“相对排名”受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业绩比较基准。使其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然而事实上,并不该如此。业绩比较基准是衡量基金业绩相对回报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基金为自己设定的想要达到且有可能达到的预期目标。在国外,业绩比较基准是最为看重的。但是国内最看重的则是基金业绩相对排名。
由于遭到了忽视,基金跑输业绩基准的占比正逐年上升。2006年跑输业绩基准的基金占比为9.17%,2007年为30.16%、2008年为43.28%,2009年为53.06%,2010年16.42%。时至2011年,这一占比达70.05%,相比2010年增加了53.63个百分点。这也创下了自2006年以来6年的新高。
除了基金经理管理能力出现了问题,不重视考核该方面外,还因为业绩比较基准本身定的杂乱,甚至有的并无参考意义。比如有的偏股型基金产品,股票仓位最高甚至能达到85%,但是其业绩比较基准却以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标准;再有如,基金公司会选择波动比较小的指数作为跟踪对象,以此增加自己跑赢基准的可能性。但是即使这样,跑输自己制定的上述基准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业绩比较基准制定的合理,会为投资者及业界带来选择基金及衡量该基金投资管理能力的很好的标尺,反之,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设定业绩比较基准的路是对的,但是其“怀才不遇”没有得到适当重视的环境何时能改善?基金大幅超越基准,彰显其投资管理能力的那一刻何时可以到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