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前段时间,国内商业银行被贴上暴利标签。确实也是,没觉得有啥服务和金融创新的,躺着就把钱挣了。这段时间,有消息称一些银行开始停止办理存折业务。后经媒体调查报道,银行重申存折业务暂时没有改变,但对存折业务消极对待。尽管有对传闻的否认,但仍是一通对于国内银行的板砖和口水。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说到银行不好的地方,人们不假思索就觉得“就是那样”;而说到银行正常甚至好的地方,人们就要留个心眼儿觉得“有猫腻”。事实上,存折被银行卡取代是一个人们都能理解的趋势,但主语如果是国内银行,就被认定是打着“优化”幌子让服务缩水。这太像是国内银行可以做出来的事情。
银行业的暴利有着两层意思:一方面作为高度管制和垄断的行业,银行的暴利和石化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一样,靠得不是经营的效率,而是靠政策的庇荫,靠排斥竞争的权力。所以,比较银行业和石化电力典型等行业谁更暴利比较无趣,都是垄断下的蛋;另一方面,银行业作为虚拟经济,将虚拟经济的暴利和当下实体经济的寒冬放在一起看,有那么一点“吾身肥而天下瘦”的意思。
银行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服务得却着实不咋地。但你如果说石化电力电信这样的大国企大央企就是实体经济,那银行服务得还不错。越是银根紧缩,越是对这些国有大客户升级为VIP。可是,实体经济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高利贷和“非法集资”有多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体制内金融体系有多不足。汇源果汁董事长朱新礼近日就企业融资问题谈了自己的体验,“民间的创业主要是靠借钱,因为你很难从银行拿到钱”。“现在银行贷款是一本书,不是一张纸。”
暴利也好,差评也好,源于国内银行赚钱的“一招鲜”——吃息差。这对储户而言是长期负利率有苦难言,对于企业而言则是借不到钱,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则助长了特权和寻租等裙带关系,对于银行本身而言,则是不思进取,服务和创新能力的退化。当然,银行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只要利率依然是被管制的,国内银行就要执意在“吃息差”这一棵树上吊死,能躺着挣钱,谁会自己跟自己较劲儿,非要跪着去讨钱呢。
至少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吃息差还是有保证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日前在亚布力论坛上表示,“(国有银行)在国家改制的过程当中背了很多的财务负担,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保持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保持银行盈利能力,是为了尽早偿还过去的历史欠债”。全民所有制下,国有银行的股东就是老百姓,用左兜的钱来还右兜的钱,还不清楚。可见,利率市场化这个事情尽管一直在研究,方向也认同,但也可能只是在研究。吃息差的感觉看上去很美,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也看不见摸不着,只是不由想起杜牧的《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