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三高”问题一直缠绕新股市场且愈演愈烈。若说发行人和承销商是高发行价的始作俑者,那么高报价的询价机构绝对是推手。
据理财周报IPO实验室数据统计,在去年至今年1月的13个月里,发行282只新股,共有343家询价机构给出25794个报价。其中,报价高出发行价15%以上的有1662个,云南信托最多;高出50%的有26个,华夏基金最多。
然而,每个报价背后都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利益链?
国泰君安最活跃
新股频发频破,将投资者打新风险暴露得淋漓尽致。
上述282只新股中,上市首日破发的有81只,上市后三个月破发的有120只,截至2月8日破发的有209只。
新股泡沫满天飞,最大的埋单人却是散户投资者。坊间哀声一片,抱怨新股发行节奏太快、估值太高、定价非理性,甚至有人呼吁一致拒绝参与新股申购。
去年起截至今年1月,机构在一级市场打新依旧火热。据理财周报数据统计,有343家询价机构参与了282只新股的询价,共给出25794个报价。基金公司仍是主力,共有12488个报价出自它们之手,占比48.41%。其次是证券公司,6747个占26.16%。
报价次数最多的是云南信托,共参与报价1359次,其次是华夏基金和富国基金,分别有1312次和1173次。
从覆盖公司率来看,证券公司打新频率最高。其中国泰君安活跃,282家公司参与了244家询价,覆盖率高达86.52%。国泰君安主要以自营账户和资管产品参与报价,其中90%出自其自营账户。
打新频率比较高的还有渤海证券和富国基金,均参与235家公司询价,覆盖率83.33%。参与询价公司在200家以上的还有华夏基金、云南信托、中信证券(600030)、西南证券(600369)、江海证券、工银瑞信、中天证券和嘉实基金8家机构。
目前,A股市场已有八菱科技(002592)和朗玛信息两个“因询价机构不足被迫中止发行”案例。显然,主承销商和发行人的渠道优势不可忽略。
从机构报价信息我们发现,不少主承销商都有固定的座上宾。比如平安证券保荐承销的33只新股,国泰君安全部都参与询价,渤海证券参与32家,华夏基金参与30家。
云南信托最激进,基金是最大推手
那么,又有多少机构在理性报价?
记者比较282家公司机构报的最高价和最低价,有196公司两者相差100%以上。其中荣医疗的最高价和最低价相差1336%,同是价值投资者,价值判断相差如此之大?着实难逃随意报价之嫌。
作为散户投资者的风向标,它们是否真的站在买方立场在做价值投资?有参与询价的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新股太多,一般没有充分时间对某只新股进行深度研究,通常是临时看看招股书再根据主承销商估值报告给出报价。
若说发行人和承销商是高发行价的始作俑者,那么高报价的机构绝对是推手。在25794个报价中,高于发行价(下称“高报价”)的有7243个,占28.1%。其中65%来自基金公司,31%来自券商、12%来自信托公司、7.6%是保险公司、6.6%推荐类机构、5.5%来自财务公司。其中,最慷慨的是云南信托,占7.5%,其次是华夏基金(6.5%)和富国基金(6.2%)。
7243个高报价的平均偏差率为7.89%,超出此中枢值的报价有3492个,占比48.21%。
偏差率在15%以上的报价有1662个,其中基金公司占46%、证券公司占26.41%、信托公司占10%。共出自196家机构之手,云南信托占6.02%,富国基金占3.79%,易方达基金占2.89%。
偏差率在50%以上的报价有26个,其中华夏基金占4个,均是出自对天晟新材(300169)的报价。华夏基金旗下共有11只产品参与天晟新材询价,其中4只产品报价50元,较32元发行价高出53.25%。但由于摇号具有概率性,华夏基金最终并未获得配售。虽然,在网下配售股解禁时,天晟新材股价较发行价有近40%的涨幅,但并未抵挡住市场带来的压力,截至2月8日,其股价较发行价已跌去21.46%。
此外,偏差率最大的高报价出自推荐类机构上海海竞投资管理公司,其给予永利带业(300230)28.5元最高价,高出12.9元发行价120.93%,也高出主承销商东海证券18.56元-21.76的估值上限,而包括华夏基金在内的其他19家机构报价均在20元以下。
监管加强,机构疏远新股
进入2012年,有关新股发行改革的呼声犹如新年爆竹一般。
譬如“美式定价法”、“要求发行人及承销商说明定价依据”、“增加机构投资者认购比例”、“缩短网下配售股锁定期”等。显然,作为发行定价主角的发行人、承销商和机构投资者被推至风口浪尖。
2月初,证监会有关部分负责人表示,询价机构应当发挥专业机构作用,证监会将加强询价过程的监管。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市场上有个别公司新股定价市盈率较高,证监会已要求报价入围的询价机构,提供他们的估值研究报告和报价依据及过程。
由于二级市场持续低迷、新股破发不止,机构参与打新的热情也逐渐冷却。从参与询价的机构数就可看出端倪,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机构打新的热情明显冷却。拿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来说,去年12月13日发行的佛慈制药(002644)和青青稞酒(002646)受到机构追捧,分别有138家和196家机构参与询价。
不过,自那时截至今年1月发行的16只新股,询价机构数均不到60家,其中温州宏丰(300283)、宏磊股份(002647)、利君股份(002651)均在40家之下。而2011年全年,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的平均网下询价机构数有86家。
此外,为了规避高价中签后要承担的破发损失风险,去年末,已有华宝兴业基金和信达澳银基金公开宣称拒绝参与新股申购。据统计,去年它们分别参与了134家和12家公司的询价。
事实上,不少机构虽未明确表示拒绝参与新股申购,但也逐渐进入“休眠期”。比如2011年询价最活跃的国泰君安在今年仅光临了国瓷材料(300285)和安科瑞(300286)询价,云南信托仅参与了国瓷材料一家公司的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