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导读]金融危机后,新增信贷规模已从此前年均3万多亿的常态激增至7万亿元以上
金融危机后,新增信贷规模已从此前年均3万多亿的常态激增至7万亿元以上。
历史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2010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201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
三年三大步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依赖外需拉动的中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甚至大幅下降至6.8%。
经济刺激政策迅速出台。从2008年的下半年开始,银行信贷就开始出现快速增长,这种信贷高速增长的态势在2009年达到顶峰。
历史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91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而在此之前,每年新增贷款规模约在3万亿元,同比增量亦保持在千亿级的规模。例如,2007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3.6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多增4482亿元。
而自2008年,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中国银行业新增贷款规模开始爆发。其中,尤以2009年为甚: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9.59万亿元。9.59万亿元的规模几乎相当于常规状态下三年的新增量。
2009年之后,虽然银行信贷规模增长有所收敛,但2010、2011年新增贷款规模仍均达到7万亿元以上,是此前约3万亿元的两倍。
银行业信贷的大规模扩张,在微观和宏观层面迅速带来了两种最直接的影响。
微观层面,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张,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资产规模迅速增长。
2007年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7万亿元。到了2011年末,这一数据增长109%,达到54.7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7%以上。
与此同时,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大,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也水涨船高。2007年末,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52万亿元。至2011年末,总资产规模飙升至111.5万亿,增幅超过100%。
宏观层面,信贷规模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几年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从货币的角度考量,过多的货币投放,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提供了货币条件。
2007年末,广义货币(M2)的规模达到40.3万亿元,而到2011年末这一数据达到85.2万亿,增幅同样超过100%。而2011年CPI也上涨5.4%,远超年初4%的目标。
止不住的信贷
从增量角度考量,在过去四年,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的三年,中国信贷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年均增长规模从常态的3万亿元左右,一跃超过7万亿元。由此,信贷规模的激增带动了广义货币供应量、银行业资产规模呈现翻番的增长。
“2009年的新增贷款接近10万亿,就已经决定了今后几年的信贷规模不可能低。”一位股份银行信贷管理部人士称,2009年新增信贷投向基础设施等大项目之中,这些项目建设周期往往三至五年。
上述人士解释称,一般而言,启动一个建设项目,投资方只需筹集到所需的最低资本金即可开工。其他建设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会分阶段跟进提供,比方说第一年提供30%,第二、第三年提供50%和20%。为了不出现烂尾工程,后续信贷必然要持续投入。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收紧银行信贷的同时,对于在建工程,监管层也曾在不同场合表态,保证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后续融资。但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此处强调了“符合条件”的前提。
发改委网站“固定资产投资”栏目下的数据显示,2009年1~12月,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2%;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2万亿元,同比增长32.3%。
对比来看,2011年1~12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4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3万亿元,同比增长18.7%。
这意味着,从2009年至2011年期间来看,新开工项目、施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速虽有所下降,但总的投资规模却仍在上升。
“‘投资冲动’与‘投资饥渴’、在建项目规模过大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完善的一大顽症。”去年下半年,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出席一次论坛时曾表示,“当前,一些地方在续建项目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又提出了规模庞大的新投资计划,产生了超常的信贷需求。”
周慕冰建议,要对国内在建项目进行筛选排队,制定“保、压、急、缓”项目名单,按照“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的原则,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确保信贷资金集中用于有限在建生产经营性项目的续建和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