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送礼文化只是中国人对奢侈品的迷恋日益增加的原因之一。彰显地位也是奢侈品最大的客户群出现在中国的原因之一。
去巴黎买LV、Channel,去美国买Armani、Coach……龙年春节,中国人对于奢侈品的狂热再次引人惊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称,从1月1日到2月1日期间,预计中国人到海外购买了价值72亿美元(1美元约合6.3元人民币)的奢侈品。2010年,这一数字为49亿美元。
韩联社记者注意到2月初发布的这一数据,“中国人已经成为外国游客中奢侈品的最大买家。中国人占欧洲奢侈品买家的62%,北美买家的33%。”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的描述更为生动:“上周在新加坡飞北京的班机上,我大略体会到中国游客出国消费的豪气。放眼望去,好些中国游客提的都是名牌袋子。”
无疑,从圣诞节到春节的这段日子是奢侈品厂商一年当中销售最火爆的一段时期,《今日美国报》不但注意到这一现象,还分析了原因,“在送礼已成为习惯的中国文化中,这些节假日给了中国人一个采购的理由——也许送LV手包是为了敲定一份生意合同,而iPad是作为公司聚会的奖品”。
报道还引用了罗德公关公司去年对于上千名中国买家的调查结果:中国四分之三的奢侈品顾客买礼物是送给重要人物,其中半数是送给家人,三分之一是送给生意伙伴。
英国《每日电讯报》曾经用送礼文化来解释为何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与西方的不同。“在西方,女性是奢侈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中男女各占一半”。
当然,送礼文化只是中国人对奢侈品的迷恋日益增加的原因之一。彰显地位也是LV最大的客户群出现在中国的原因之一。
美国《福布斯》杂志和英国《每日电讯报》都认为,“地位意识”推动了中国人对于奢侈品的消费。“中国的新贵阶级并非欣赏奢侈品本身的美,而是将它们看作地位的象征。”《每日电讯报》说。美国麦肯锡事务所关于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研究报告表明,奢侈品市场最大的增长潜力就来自于中产阶级。“很多人承受着同伴带来的巨大压力,觉得需要购买他们的朋友和邻居拥有的产品,这样就‘不会落后’。”《福布斯》分析。
而奢侈品的另外一部分消费群体——富二代,不仅拉低了中国消费者的平均年龄,也是中国奢侈品消费不断上升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洛杉矶时报》引述了在北京代理兰博基尼汽车销售的香港耀莱集团负责人的话:“我们的客户都是财力极其雄厚的富二代。中国的父母宠爱孩子,孩子喜欢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
在西方奢侈品销售受危机影响正处于不景气状态的背景下,敢于大手笔花钱的中国人让奢侈品厂商兴奋无比,它们不但抓住了中国人的这些心理,还不断迎合中国人的兴趣。比如,在龙年到来之前,不少奢侈品厂商都推出了以龙为主题的限量版产品。《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发布了一组相关图片,包括英国品牌登喜路的纯银龙形袖扣、伯爵的“龙与凤系列”腕表和劳斯莱斯推出的龙年限量版“幻影”。
而大量的外媒都注意到,由于中国的关税比较高,中国人比较喜欢出境购买奢侈品。海外的零售商也因此做足了准备。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说,中国春节到来前,英国邦德街的商店雇用了讲汉语的店员;哈罗兹百货公司为迎接中国顾客安装了75台收银机和银联终端设备。而据英国《金融时报》说,巴黎两大机场为了迎接中国客人,在“迎宾礼”等VIP服务之外,还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来观察中国人的行为,并且确保工作人员“用双手递还信用卡(在刷完卡以后)和文件,而不是用单手”。
不过,也有媒体对中国人热衷奢侈品消费的现象表示担忧。“有必要对海外奢侈品这么疯狂吗?”美国《侨报》认为,这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行为,还会让充斥商业气息的“礼文化”更加失控。“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步入了鼎盛时期,日本制造横扫全球,日本人海外购买的能力令美国人都惊恐不已。但过度膨胀的结果,是十几年的停滞不前。中国经济还没有强大到能买下整个美国、整个日本,中国游客也无法拯救世界,还是应该保持理性,不能忘乎所以,小心被虎视眈眈的老外们当成肥羔羊。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应共同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改善购物环境,让海外购物潮回流国内,成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点评者说】中国人疯狂购买奢侈品的现象,反映了:一,环顾世界,中国就像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一样,确实富裕了;二,中国富人正成为西方奢侈品品牌的重要顾客;三,这并不等于大部分中国人都已经很富裕,更不等于中国的内需市场已经充分发育;四,中国富裕阶层的审美品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