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环球时报:调GDP,同时调社会心理预期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6日 09: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环球时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政府工作报告将中国今年的GDP增幅定为7.5%,这是最近8年来首次低于8%。中国经济从两位数的增长峰值逐渐减速,会有一系列连带后果。人们期待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次“动真格”的调整。

  舆论经常主张“合理”、“均衡”的增长,其实这是理想状态,很难精确把控。而且何为合理均衡,我们的认识也是变化的。因此我们认为需要调整时能调得动,船要掉头能掉得过来,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我们追求的合理和均衡。

  理想的经济增速需要对应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对应社会整体发展目标,还要同舆论的期待相匹配。调低经济增幅,同时要真正让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预期逐渐降下来。否则就是两脚同时踩上刹车和油门。

  中国过去30多年增长奇快,民众的生活变化在不少地区就像是魔术。“我的一生会越变越好,而且会快速变好”,成了中国人集体心理中理所当然的信念。未来中国人的生活仍会越变越好,但这一两代人戏剧化的人生境遇很可能是特殊的,不会一代又一代上演下去。

  过去一两代中国人赶上了经济起飞时代,他们付出了,也得到命运变化的回报。未来中国人的生活起点要高得多,同时上升空间会缩小。但社会心理的惯性是强大的,缩小它的预期比扩张预期要困难得多。

  中国社会近年来充斥了各种不满,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人认为,自己生活改善的速度应该更快些。中国的变化已经很快了,但它的速度仍输给了社会预期的增速。

  中国经济正高速增长,但社会理性的增长并没有同步,后者在很多领域甚至是负数。当经济增速下调时,一定要把社会心理同时拽上调整的大船。中国不是万能的,不是每一代人的生活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攀同样多、甚至更多的台阶,中华民族不应成为“变化控”,我们没有变化的特权,让生活永远不停地“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达到一定生活水准后,我们的日子就会逐渐趋于平稳,GDP增幅相对慢下来,只是这个道理和现实的数字化总结。

  中国人的生活逐渐好了,但不可全社会一起“贪富”。我们必须清楚,“富人”在任何社会永远都是少数,发达社会里普通百姓的日子也是紧紧巴巴的。中国经济无论怎么增长,也改变不了社会普通成员“手头紧”的感受。

  中国人被两个世纪的贫穷“穷怕了”,也“饿怕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迅速演变成挣钱的狂热。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宁肯生活质量差,环境脏,社会关系紧张,只要能挣钱就愿意。现在终于从上到下都有人说:再不能这样下去了。

  但这远未成为中国社会坚定不移的共识,“反GDP主义”的成因非常复杂,随时可能嬗变。中国社会的理性恰恰急需一个高增长期,防止出现对过去高增长的回潮性迷恋。

  7.5%的增速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及国际竞争各种需求反复平衡后得出的目标,也是中国人对未来的一个新展望点。既然做了这个决定,就让我们坚持它。经过了审时度势,我们不再需要怀疑自己的判断力。重要的是,不可患得患失。

热词:

  • 社会理性
  • 富人
  • 经济增速
  • 政府工作报告
  • 油门
  • 上升空间
  • 刹车
  • 人生境遇
  • 社会心理
  • GDP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