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不景气时离经叛道、改投它途,大肆购买理财产品以求攫取利润,因此屡遭诟病,被冠之以名副其实的“搞副业”和“不务正业”。然而,经过市场效果的检验,这种途径也不失为上市公司在遭遇资本市场寒冬时的一种能够自救的举措。
海螺水泥日前公布了40亿元、被称为“最大手笔”的理财计划,而公司在2011年5月份发行债权融资95亿元。这些理财产品有的年化收益率达8.5%,但有些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仅仅只有4.8%,比公司债的票面利率(5.08%和5.2%)还要低。抛开收益率问题,海螺水泥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高达40亿元,几乎是公司发债募资的一半。
指责上市公司“玩钱”和不务正业的人士,其主要依据是,这些公司热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以此获得高额收益来粉饰业绩。但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实际操作效果来看,理财收益确能改善业绩。在参与理财产品投资的上市公司中,中卫国脉无疑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卫国脉由于重组进展不顺,现有业务难以摆脱困境,公司2011年一季度亏损269.09万元,而上半年亏损额为268.36万元。也就是说,公司第二季度实现了扭亏,而主要原因就是依靠理财收益。该公司公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卫国脉先后使用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财务报告显示实现投资净收益共计1117.14万元。借助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投资,公司业绩确实有了好转迹象。(孙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