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何志成
截至2011年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规模达到85.2万亿元,约合13.5万亿美元,超过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位居世界首位。对此有些外媒认为中国央行已经成为全球央行,甚至有些外国金融机构评论认为,中国央行资产急剧扩张是“全球货币供给的作用”。
而我认为,中国央行本应该成为全球最大央行。因为货币最终对应的是劳动力价值,抽象的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力组合的。中国的人口在全球各国中居首,相应能提供的劳动力数量也是全球第一,因此劳动力价值总量也应该居于首位。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最近几年推行“体面劳动”,最基层的劳动者尤其是广大农民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平均提高幅度超过20%,这也是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年均保持20%以上增长的最大原因。
此外,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别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推动,而中国大量的基础建设融资通过银行体系进行,因此,中国的贷款量比发达国家高出数倍,信贷资金转化为或沉淀于“企业存款”,其规模相对其他国家也较大。M2是由M0+M1构成,即流通中的现金加支票存款(企业存款+信用卡存款),再加上债券组成。实际上,中国的人民币流出境外的数量非常少,人民币远远谈不上世界货币,对全球货币供给趋势发生的影响力很小。
而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之所以资产负债表相对较小,除了它们对应的人口数量远远不及中国以外,其世界货币作用强大是很重要的原因。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大量的流动性已经流到全世界。
必须指出,中国的M2不会无限度地扩张下去,中国货币化扩张期其实已经接近拐点。银行业贷款转化为企业存款的比重在下降,大量信贷资金不愿意停留在存款形态。这预示虽然贷款量还会增加,但企业已经把贷款迅速地转化为劳动力报酬和实物储备,甚至资本市场仓单。对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说,目前唯一剩下的“增量因素”就是外汇储备占款,而该因素的增长动力也在减弱。因此,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继续扩张的动力不足,过去五年央行资产超规模增长的态势不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