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基于国际经济学中H—O定理的分析框架,从历史事实和历史数据出发,研究全球化对一国之内不同阶层以及不同国家之间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历史可以提供很多现实所不具备的特殊情境,即可以提供很多的自然实验。这方面的研究,国外以哈佛大学的Jeffrey Williamson为代表。
在某种程度上,近代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转为一个开放的国家,这种特殊的经历对于研究全球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非常重要。
颜色利用近代中国海关统计资料中名义工资记录的原始数据,按照不同的生活费用指数进行调整,得到非熟练以及熟练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研究了中国近代由封闭走向开放并开始工业化对实际工资变动和收入不平等产生的影响。他的研究发现,从1858年到1920年,我国非熟练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处于停滞状态,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但从1920年后又出现了下降趋势。对于这些现象,他的解释是中国有大量的非熟练工人储备,供给超过需求。同时,1858年到1920年,我国的技术进步较快,产生了更高的技能溢价,因而扩大了对熟练工人的需求。1920年后,对熟练工人需求的扩大推动了教育水平的上升,教育的进步又增加了熟练工人的供给,导致其工资下降。因此,这一时期熟练工人实际工资变化的背后,反映了当时技术进步和教育水平提高两种不同力量的竞赛。
同时,颜色进一步研究了近代中国,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贸易量迅速上升时期全球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随着对全球贸易的开放,在20世纪的前30年,中国的出口取得了迅速增长。利用产业水平贸易品中的要素密集度的数据,他的研究显示出这30年中,中国的进口品中的技术密集度上升,而出口品中的技术密集度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一个外生的冲击,显著提高了中国出口品的价格,增加了生产这些产品的非熟练工人的需求,这一趋势即使到战争结束仍然在延续。此外,这一时期出口价格上升的时间与观察到的技能溢价下降的时间是同步的,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的比例变化在1910年代变得更加平缓,在1920年代则下降了8%。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裕而资本稀缺的国家,必然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因此,颜色的研究结论显示出,中国近代的贸易模式与新古典贸易理论预期的方向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