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安居”为本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

人民日报三问保障房: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14:4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保障房三问:资金房源哪里来?公平公正怎样保证?百姓如何住得安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宣布,今年我国将开建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相比2010年的580万套增长70%,面积大体相当于2010年全年商品房的供应量,创历年之最。

  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开建,建房资金从哪里来?建成后,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地分配?百姓入住后,如何住得起,住得好?人们盼望着好事做好,实事做实。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分赴重庆、山东、安徽、吉林等地,就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了调查采访。

  资金房源哪里来?

  政策扶持,政府投入,市场融资,众人拾柴火焰高

  山城重庆,近来因一个宏伟的“农民变市民计划”而备受瞩目,同样也因庞大的“公租房计划”而备受期待。

  “重庆的保障性住房,将以公租房为主体,涵盖了过去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从2010年起的3年内,重庆要在主城区和6个区域中心城市、2个卫星城等区域共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200多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手中有地,建房有底”,重庆市早在2002年就建立起土地整治储备中心。2003年又在其基础上成立“重庆地产集团”,由市政府注资,建立了政府主导型的土地储备供应机制。重庆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其中主城就从储备地中拿出3万亩作为划拨地投入。

  地有了,钱从哪里来?

  据测算,重庆建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实际投资1000多亿元。这其中,30%由政府投入:土地全部划拨,土地成本作为国有资产注入;每年土地出让收益的5%用于公租房建设;中央下拨的专项资金和市里每年安排的财政预算资金。其余的700多亿元则来自社会融资。目前重庆已落实公积金贷款30亿元、银行融资58亿元,工商、华夏、交通等银行提出意向性贷款160亿元,还有许多国际财团和信托基金正在就贷款项目考察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