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经济台滚动新闻 >

[今日观察]如何让城市更坚强(2010.8.3)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3日 23: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今日观察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解说:入汛以来,一波接着一波的罕见暴雨侵袭着南方和东北地区,5月以来接二连三的强降雨过程导致全国多个城市发生内涝。
    5月6日—15日,仅半个月的时间,广州中心城区两次出现严重内涝。据广州市三防办统计,仅5月7日的特大暴雨就造成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到7月,合肥、武汉、绵阳、沈阳等城市也相继出现内涝。
    7月24号17时20分许,位于河南省栾川县谭头镇汤营村的沂河大桥,由于遭受强降雨袭击,树木阻塞桥孔,桥体经受不住洪水的冲击力发生整体垮塌,截至8月1日上午8时,已经造成49人遇难,另有17人下落不明。
    7月28日12时,穿越吉林省永吉县的温得河出现洪峰,永吉县经开区内的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吉林重新集团两家企业的库房被洪水冲毁,7138只装有化工原料桶沿温得河冲入松花江内。据国家防总办公室和民政部7月30日9时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损9172千公顷,受灾人口1.37亿人,因灾死亡991人,失踪558人,倒塌房屋107万间,提前转移受威胁地区的群众10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93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87亿元。
    针对灾害暴露出的问题,新华网发表评论说,同样经历这场暴雨,为什么有的道路行车流畅,有的却“大道变大河”为什么有的地下停车场安然无恙,有的就“一片汪洋”这种差别恰恰显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不平衡。
    《济南时报》评论文章提到,连续的罕见暴雨让不少城市市区频繁的“浮起来”,暴露出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过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主持人:我想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极端的气侯或者说极端的天气啊,它是对城市的一道考试,那在这道考试题面前,我们的城市到底集中暴露出了什么样的一些隐患?谢所长,您怎么看?
    谢映霞:随着极端气侯事件的发生,城市这个薄弱的环节也就越发凸显,首先这个城市是越来越大,随着这个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们这个地面的建设是越来越多,但是我们这个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比较复杂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首先,这个基础设施我们多年来欠帐比较多,管网也老化,这个管网主要它是一个系统,它是一个系统,你比如说你这个地方和下一个地方的联系是什么样,上游和下游的联系,你过去建的满足这个区域的排水要求了,但是你城市又扩大了,它是不是还能满足你扩大了以后的要求,所以它的这个系统性,而且这个基础设施它区域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它是这个成线,区域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这一个点中断,那它就整个它就中断,整个就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这个影响,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也特别想听一听,中国人民大学杨宏山先生的观点,杨先生您还在线上啊。
    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您好。
    主持人:来麻烦您告诉大家,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究竟在这样的考试面前我们的城市交上的是一张什么样的答卷?
    杨宏山:那么我们看到城市建设建城区的面积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城市的河道啊,像湿地啊,水体啊,绿地啊,大量的被占用,导致河道越来越窄。原来可以漫水的河滩也会不断的被蚕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一些城市在排涝系统实际上是不堪重负,遇到极端性的天气我们看到的结果往往是洪水就往居民区里灌,向工厂区里灌,所导致的损失非常大的,所以我想在这个问题上,面对各地频频发生的水灾,它也在提醒我们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个事情,就是城市在规划建设中,除了管网的布局以外,还需要在这空间上对这种空间上留有一定的余地,尤其是城市规划的空间上不仅要满足常态的需求,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像极端天气、灾害性天气这种特殊的需求,那么在城市要解决一项河道、湿地、水体、绿地有更多的空间,那么这样一些空间遇到洪涝灾害来临的时候,平常可以作为城市的景区来使用,洪涝灾害来临的时候,它可以作为这种水体的很重要的一种储备,从而减少城市的街区所遭受的压力,这一点我想否则的话遇到突发灾害,城市仍然要继续付出巨大的代价。
   
    主持人:好的,谢谢杨先生分析的以上的观点,其实杨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应对之道,刘戈我也想问问你,在你的这个研究当中,你觉得我们现在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来进行预防或者是应急,把这些有可能出现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刘戈:其实我也提不出来具体的方案,但是我注意到刚才一位网友说到的那四个字“百年大计”,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它的确应该是一个“百年大计”,这回的话我去上海世博会,我看了一个馆以后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城市案例馆里面的鹿特丹,荷兰鹿特丹,那么荷兰这个国家大家都知道非常的低,那么鹿特丹这个城市比海平面低7米,而且这个地方降雨量非常大,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在城市有非常多的下沉式广场,这个下沉式广场底下都是沟槽,那么下小雨的时候呢,这个沟槽里面的小孩可以在这个地方来玩水,下大雨的时候,这雨就存在这个下沉式广场,再大的时候这个雨水的话就会排出去,通过这个渠网,最后流到郊外的这个水池里面。那么在城市的枯水季节,外面的这些水又可以流回来,流到这个广场上,这好几百年的这样一个工程,他们现场的话布置一个模型非常的漂亮,就是一会儿先是电闪雷鸣,然后倾盆大雨,然后完了之后一看地下的都是干干的。所以的话,荷兰人非常自豪,他们说“上帝创造了地球,但荷兰人创造了荷兰”。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城市是这样的一个态度,就是真的是把这样的一个建设,他用很大的提前量,有很高的智慧运用到这里面,所以的话叫“百年大计”。
    主持人:如果说极端的气侯对城市来说是一个考试的话,我想这样的考试还会继续下去,因为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城市不断的涌现,我想问问两位评论员,在未来中国这些新城市的建设当中,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些借鉴是必须放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当中的?
    刘戈:肯定要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因为现在气侯变化带来的极端气侯现象现在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包括这个清华大学的王光谦教授他也讲到,整个在近些年,他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发表的文章里面的话,写到,就是近几年我们局部地区的突发性的这种洪灾会加大,但是这样一些预警的系统的话,我觉得对于我们城市的决策者来说,应更多的研究,那么把他们现在所,科学家们和这样的专家所研究的成果的话,和我们城市建设的话密切结合在一起,那么防患于未然。
    主持人:谢所长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谢映霞:在大规模建设光鲜亮丽,富丽堂皇的大楼的同时,我想我们的管理者、建设者,能不能更多的关注一下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因为这个基础设施它的这个投入确实是非常高的,有的时候又不是马上就能够见效的,但是刚才已经讲了,它是一个“百年大计”,防灾减灾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