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中国迈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一大步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5日 09: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由于欧洲经济增长放缓,整体影响力有所下降,而中国不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不断上升,理所当然需要进一步参与全球事务。然而,从当前的格局来看,需要格外审慎:人民币的国际化刚刚起步,离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还有很远的路程,而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架构依然非常坚固。

  IMF历史性改革

  既有金融体系依然坚固

  ⊙周子勋

  本次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见证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历史性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代表权过低的国家转移超过6%的投票权,同时保护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此次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金砖四国”将进入成员国份额“前十名”,分别位居第三、第八、第九和第十。中国持有份额将从不足4%升至6.19%,超越德、法、英,位列美、日之后。

  从当前的经济实力看,由于欧洲经济增长放缓,整体影响力有所下降,而新兴市场国家不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全球影响力也不断上升。为了调整欧洲IMF份额过多,新兴国家的份额较少的格局,理应增加新兴国家份额。

  不过,IMF配额改革的背后,实质依旧是对国际规则制定的一个全方位的利益博弈。根据现有的国际规则,IMF成员份额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经常收支、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来分配。成员国需要根据成员份额向IMF缴纳资金,但同时也可获得相同比例的投票权、IMF资金使用权以及IMF发行的国际货币特别提款权。

  此外,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美元的霸权当前遇到了很大压力,而为了让全球继续维持美元的地位,美国政府今年9月提出要改革IMF理事会,向欧洲施压。美国财长盖特纳上月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表示:“欧洲国家拥有八九个IMF理事位子,因此十分不均衡。”

  从本质上来说,发达国家主导的IMF对于目前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此前IMF表示,对席位要实行轮流制度,但美国反对任何形式的轮流制度。因为那将全面动摇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事实上,IMF虽然在形式上看属于联合国下的国际组织,但实际管理和决策在美国,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目前IMF总额为2040亿特别提款权,美国持有17.67%投票权,对主导国际货币制度具有一票否决权。而IMF条款规定,重要决策须经过85%以上投票权的表决通过。换言之,只要美国不点头,IMF就无法做出任何重要决策。

  这种格局也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一直以来IMF在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往往附加开放市场、体制改革等符合发达国家利益的苛刻条件。最具冲击力的就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向IMF求援时,IMF却不顾发展中国家的实情,要求其实施财政减缩政策,造成发展中国家更惨重的损失。

  正是基于对IMF解决问题能力的质疑,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自身抵抗外界风险能力的措施,尤其是在此次危机中,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因此经受住了冲击,在全球的影响力随之有了大幅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有关中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内容,出现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提法。对此,国内有学者表示,中国之所以选择此时正式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一是从中国自身发展看,客观上需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权利。同时,中国现已具备足够的经济基础,有意愿也有条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二是从外部因素分析,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声音在很多国际事务中日渐不可或缺,许多经济层面的国际事务,若无中国参与便难有突破。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期待也日益看涨。

  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是一个事实,中国理所当然需要进一步参与全球事务,然而从当前的格局来看,需要格外审慎。实际上就全球事务而言,治理就需要制定规范,实质就是一直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的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以目前的实力而言,人民币的国际化刚刚起步,离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还有很远的路程。而在已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欧美的竞争其实际都是左右手互相掰,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架构依然非常坚固。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汇率:靠市场还是靠自律?

  ⊙姜 山

  由于近期外汇市场的剧烈动荡,上周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受到格外关注。在会后的联合声明中,各方提到了努力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设定经常项目收支目标等内容,然而,以邻为壑的汇率战争是否能被阻止,却仍是未知之数。

  美国这次试图通过设定具体的经常账目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的上限,以干预他国汇率的努力,遭到了包括德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以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集体反对。尽管理论上说,经常账目的长期盈余不具有合理性,但这一严格量化目标的做法,却显然是为了将目前美国自身面临的经济发展压力通过汇率上的变化转嫁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如中国之类的新兴经济体之上。从这一角度说,美国其实是在通过一种非市场化的手段来达到其干预汇率的目的。

  此次G20会议提出的汇率市场化决定,反映出各国对于汇率存在的无序波动和越来越多的国家试图干预汇率以取得更为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这一现象的担忧。然而,市场化决定的措辞,却并不能真正解决外汇市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各国不能真正在自身的货币、财政政策上达到自律,汇率的市场化决定只能成为一句空谈。

  汇率市场化决定,从表面上看,是要防止各国通过非正常的政府手段直接干预汇市,以获得对自身有利的汇率价格。然而纵观历史,这种政府干预往往是在市场极度无序波动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任由市场自身来调解,有时候反而会造成当事国在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其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未来汇率水平更大幅度的反向波动。

  目前汇率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美国拟定的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美元大幅贬值。自6月以来,美元指数下跌幅度最大时接近了15%,部分货币对美元升值甚至接近20%。对于他国货币而言,美国这种货币政策事实上已导致了汇率价格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区间,已非正常的市场化波动。如果美元未来因为货币政策所出现的继续放松而进一步出现贬值走势,对于其他国家而言,采取干预汇率的措施从本质上说应属正常的政策反应,也是对自身经济发展的合理保护。但毫无疑问,这样的政策干预也将会引发更大的市场矛盾,从而导致更大幅度的汇率波动,甚至可能引发政治上的直接冲突。

  因此本次会议强调汇率市场化决定有着其合理的因素,然而要真正解决问题,其焦点恐怕并不该集中于市场化决定这一表面因素,而忽略了其背后所存在的某些具有储备性货币地位的国家所具有的政策影响力,后者通过貌似市场化的方式对汇率所产生的非市场化作用,往往使之成为汇率市场变动的关键性原因。

  因此,要改变汇率市场的无序波动状况,降低爆发货币战争的可能性,更为关键的还在于各国特别是一些经济强国采取更为自制的货币政策,尽管我们不否认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避免经济二次衰退的必要条件,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分寸,恐怕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将会是比二次衰退更为糟糕的经济局面。

  (作者系东航金融注册金融分析师、民建会员)

  G20进入多元化博弈时代

  ⊙张敬伟

  在本轮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由美国发起的对人民币汇率的主攻被破解,20国财长达成避免“汇率战”的共识。

  世界经济的复苏趋势脆弱而且不均衡。无论美、欧、日还是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的震荡期只有合作共赢的使命,付不起贸易乱战的成本和代价。经过几轮G20系列会议的磨合,G20已成全球应对危机的稳固机制。更重要的是,在华尔街金融危机和欧元主权债务危机之后,欧美主导的资本主义金融体系已出现分化,体现在G20框架内,就是迎来了多元化博弈的新格局。

  美国这次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国发起激烈攻势。会前,美财长盖特纳致函20国财长,呼吁各国限制贸易顺差,停止操纵汇率以避免“过度动荡”和全球货币战,被英国《卫报》评价为“对北京几乎未加掩饰地攻击。”会上,盖特纳拉拢发达国家俱乐部的G7成员,提出一项针对中国的提案,即为保证贸易顺差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4%,对各国汇率调整进行制度化。但明确支持美国的仅法国和加拿大,出口大国德国和日本持反对态度。

  可见,在汇率和顺差问题上,中国并不孤独,也有利益基础一致的博弈伙伴。尤其是东道主韩国,对华贸易依赖已超过20%,中国萎缩出口不利于韩国经济。为极力协调中美利益矛盾,韩国尽力发挥东道国作用,美国的“贸易收支数值和汇率挂钩”提议遂未被接纳。

  吊诡的是,美国这个提议,反而有助于舒缓中国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客观上,中国当下也并不希望过度的贸易失衡。因此,单就汇率和贸易顺差问题,就出现了中美欧日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

  世界金融体系和贸易格局因为实力对比在调整,调整必然引发各方利益的损益转移。但幸运的是,无论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强国,抑或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为本国利益博弈的同时并未忘记全球化时代的大局和责任。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国也积极地参与到这种多元的博弈中。事实证明,面临人民币汇率和贸易不平衡等诸多压力,中国应利用G20的多边机制,积极投入到多元化的全球化博弈之中。在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必能找到破解之策。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