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用工荒下工头囤人居奇:谁手上有人谁就掌握定价权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8日 07:3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本报记者 陈莹莹

  “囤大蒜,炒绿豆,那都是老皇历了。‘囤人’,你听说过吗?”李德(化名)颇为神秘地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李德,安徽人,三十年前是最早去沿海“淘金”的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如今家境颇有改善的李德改行当起了“工头”。“用工荒”催生了一批李德这样的“工头”。这个“工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领着民工去干活儿的工头,而是把零散的农民工组织起来,作为“代表”去和用工单位洽谈薪资、待遇、福利等,自己不仅能在用工单位谋到一个小的管理职位,还能从农民工和用工单位抽取适当提成。

  “用当下流行的词儿,谁手上有人,谁就掌握了定价权。”李德介绍,他目前有三十来个农民工,包括木工、泥瓦工、水电工等,“我们这批农民工都算是熟练工人,干活儿保质保量。每天有很多来找我们的施工单位。”

  “当年做农民工那会儿,都是零零散散、小打小闹,工钱多少用工单位说了算,福利就更别谈了。

  现在我们把人组织在一起,有劲儿一起使,也可以和用工单位说说价了,还能争取到其他的一些福利和休假呢。”李德表示,他现在每天都会观察市场上农民工的“行情”,然后和用工单位商谈,期望手下的农民工们能拿到略高于市场均价的工资。

  李德说,“眼下我们不着急找工作,要先观察市场行情,多和几个用工单位谈谈价钱。前几天有个施工单位和我们谈,我还在犹豫呢,今天就打电话告诉我,每人每天再涨50块钱。照目前情况来看,我觉得工资还会再涨点儿。”

  不少用工单位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大逆转”,确实让以往“呼风唤雨”的用工单位受到了挑战。

  某大型建筑施工单位的魏征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大倒苦水:现在招工就一个字儿,难!工资大幅上涨不说,经常是有钱招不到人。我们这种房地产项目,离开了农民工就要停工。魏征介绍,以他所在的二线城市为例,现在木工工资每人每天400至500元,泥瓦工每人每天200至300元,水电工每人每天500至600元。其中,熟练木工最难招,木工紧俏几近“有价无市”。

  自从出现“用工荒”,魏征就经常和“李德们”打交道。而“李德们”目前的运作模式,是从“大劳务”转向“小班组”,“李德们”就是这些班组的组长。过去动辄数百甚至上千人的大劳务公司,逐渐成了化整为零的“小班组”,四面出击。

  魏征说,“今天告诉我每人每天是200元,明天说其他单位已经出到250元了。为了保证项目正常施工,我们也只能一步步加价。”魏征还介绍,近年来农民工的市场意识、维权意识大为提升,懂得和用工单位争取休假,活儿好的也会利用自己的“物以稀为贵”。

  魏征表示,虽然“李德们”在“囤人”居奇,但价格还是基本稳定在一个可接受区间内。“最重要的是,和他们打交道,成本低、技术熟练、合作关系简单。以前有些大的劳务公司或者中介公司,每隔几天就派来一批不一样的农民工,项目质量很难保证。”

  福建某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达了对这种“小班组”务工的看法:目前在福建,除了那些大公司,估计有80%的中小公司面临和这些“小班组”打拉锯战的问题。用工单位当然不喜欢农民工以这种形式务工,一旦“小组长”要走,很可能就带走一批人,会影响正常生产秩序,还可能对其他工人造成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仅限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今年逐步向中西部蔓延,由地区性向全国性转变。中西部“农民工大省”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的情况也“一去不复返”。以李德的老家安徽为例,截至2010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过50人的企业达2300余户,缺工总数达25万人。在“用工荒”蔓延的态势下,“李德们”和他们的“小班组”必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新生力量。由劳务公司一统天下的“大劳务”,或将面临由“李德们”这样有业务能力、有经济头脑、有人脉关系的能人们率领的“小班组”的挑战。

  不少学者和业内专家认为,农民工以这种“小班组”形式进城务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弱势的农民工群体获得一点“话语权”。相关部门应更多从政策层面,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设置配套的保障体系、信息渠道、监管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