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稀土原料价格暴涨已伤及稀土下游应用企业。
近日,本报记者从山西、赣州和包头等地的稀土永磁材料企业获悉,随着稀土价格上涨,下游稀土应用企业停产面积呈扩大趋势,大多数企业有囤货待涨的行为。
山西精诚科技磁材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由于稀土原料疯涨,部分稀土制造企业已停止生产,转而囤积原料。
上述负责人解释,炒矿的利润远大于生产利润,是一些制造企业转而囤矿的主要原因。以稀土金属镨钕为例,成本价在5万/吨至8万/吨之间,销售价格已高达145万/吨左右,而且价格还有破200万/吨的趋势,利润之大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除了下游制造企业停产囤矿,稀土上游原料供应商和贸易商也存在囤矿行为。
赣州华美公司的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包钢稀土(600111.SH)、江西铜业(600362.SH)、五矿、中钢等大型生产商及贸易商都囤积了大量稀土金属及原矿,中小贸易商更是不断哄抬价格。
虽然稀土价格上涨结束了过去20年我国稀土卖“白菜价”的时代,但在国内稀土供求格局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稀土暴涨对产业链的伤害已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6月21日,工信部稀土办公室的一位专家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工信部正在研究稀土定价机制,防止稀土价格继续暴涨给稀土应用企业带来进一步损伤。
下游停产囤货
“囤货的风险也很大,因为价格到哪里会下来,大家心里都没谱”
“现在下游生产企业用生死存亡来形容都不为过。”上述山西精诚科技磁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目前,包括山西精诚科技磁材有限公司在内的大量中小稀土应用企业已处于停产状态,虽然每月几万至上百万的固定费用亏损暂时还能承受,但稀土价格一日不稳定,企业就一日无法正常生产。
本报记者获悉,不少应用企业干脆停产“转行”做起了稀土贸易。
山西磁材行业有名的企业运城恒磁的一位总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的稀土供需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上游原料价格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游涨价,下游只能被动接受,下游企业的大量客户又不买账,于是,很多公司为了赚钱,借机停产囤起了原料。
“实际上,囤货的风险也很大,因为价格到哪里会下来,大家心里都没谱。”上述运城恒磁总经理表示。
稀土协会筹备组负责人王彩凤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将原料加工成产品,还不如卖稀土原材料利润来得高,因此下游应用企业囤积稀土原料,但这种囤货现象是不可持续的,也许目前日子还不是揭不开锅,但如果明后年稀土还是“有价无市”,肯定对稀土产业造成很大损伤。
谁制造了稀土暴涨
稀土价格如此暴涨,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测范围,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稀土管控政策是稀土暴涨的导火线。但稀土产业链自上而下的囤货行为,以及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的进入,则是稀土涨价的主因。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下游应用企业囤矿,中间贸易商和掌握原料供应权的上游企业,也在囤积原料。
本报记者获悉,包钢稀土今年的出货量远小于开采量,五矿赣州公司、江西铜业的稀土原材料库存已达到高点。
贸易商则不断哄抬价格。数位稀土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我国稀土市场缺乏定价机制,基本上处于一种“跟风定价”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看涨后市,上游厂家和贸易商不愿意轻易出货。
此外,金融炒家介入稀土业值得关注。在6月14日的矿业与财富论坛期间,本报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包括高盛在内的不少金融机构都介入稀土交易。
一家澳大利亚矿业公司的华人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国际金融炒家的介入,意味着稀土随时有可能从高点跌落下来,届时,中国稀土产业链上的企业将苦不堪言。
寻求合理定价机制
目前,稀土价格暴涨带来的潜在风险已引起工信部的关注。
工信部稀土办公室的一位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工信部与国内主要稀土企业商讨稀土定价问题。
王彩凤说,提高稀土的价格和价值,不是将价格在短期内抬到离谱的高度,而是根据整个产业链的供需现状稳定在合理区间。
中国稀土学会一位专家表示,稀土价格非理性暴涨,将给行业带来巨大风险,因为稀土的终端需求目前依然掌握在日本、欧洲等国家。
中科三环证券事务代表田文斌表示,公司是下游板块钕铁硼的龙头,随着稀土价格的提高,公司的产品相应也会提价规避风险,但公司最大的困惑是看不清原材料价格还能涨多高,万一下游客户因为涨价太多而失去的话,对公司而言,风险就太大了。
至于如何形成合理的稀土价格机制,政府部门和企业均处于摸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