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 刘柯
双汇从今年3月被央视曝光 “瘦肉精猪”以后,就负面消息不断,最近又曝光其火腿肠长毛发臭。但让人意外的是,在一系列负面消息的伴随下,双汇发展的股价却异常坚挺,从5月底的55元底部逐步上涨到现在的72元,阶段涨幅高达30%,其间根本不理会上证指数的调整。
双汇发展为什么这么强?除了因 “瘦肉精猪”事件而短期超跌以外,其之所以能持续走强,与众基金的抬轿分不开,即使是半年报预降90%,也依旧让众多基金难以割舍,简直是让人叹为观止。当然,如果一定要从基本面找点原因,也不是没有,作为中国肉类制品的龙头企业,其还有增发6亿股整体上市的预期,而一旦实施成功,其2011年每股收益将有望达到3元钱。但就现在的情况看,今年要完成这一目标,显然是比较艰难了,基金继续举杠铃,似乎也只能期待明年会更好。
那么,如何理解基金对双汇不弃不离之举呢?这里面有没有无奈?有没有猫腻?如果一定要从整体上市公司业绩会大涨的角度看,新希望也有这个题材,而且新希望集团的销售收入基本是双汇的4倍,但新希望的股价走势显然不如双汇发展。难道是有业绩或者送转的承诺?也难呀,即使按整体上市以后的估值,双汇成为白马股,接近30倍的市盈率也没有多大吸引力了,况且增发以后12亿的总股本已略显臃肿,送转以后股性恐怕会更呆滞。难道是基金 “生产自救”?这个有可能,毕竟双汇在曝出整体上市消息之时是以连续涨停的形势出现的,基金筹码成本不低,而在遭遇突发利空以后,被基金认为是摊薄成本的大好时机。否则,很难解释一个绯闻缠身的公司会如此天马行空。
基金要抱团坐庄,无奈也好,无辜也好,总能炒出长牛股,贵州茅台就是典型。A股上市公司中值得基金坐庄的并不多,资源的匮乏让基金在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与其埋怨基金拿股民的钱坐庄,不如探讨为什么资本市场始终难以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最佳场所,为什么很多好公司游离于资本市场之外而垃圾公司屡屡死而不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