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创业板、中小板造富如此迅速并没有点燃创业激情,反而泯灭了创业激情。目前的创业板政策存在很大漏洞,可能为资本市场未来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文/本刊记者 郭娴洁
9月2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通气会,就市场反映的创业板相关问题做出回应。其中,一个核心问题的回应是:创业板业绩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然而此言一出,就遭到了股民、财经评论人士的强烈质疑,并且利用微博、媒体等纷纷向证监会喊话:不仅业绩下滑过快问题,创业板的不正常现象实在是太多了。
喊话一:业绩波动难言正常
针对市场关于部分创业板企业业绩低于市场预期的质疑,证监会负责人是如此解释的:虽然部分企业2010年业绩出现较大波动,但从根本上讲,是由创业企业自身特点决定的。创业板企业大部分处于成长期,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同时伴随规模小、商业模式不稳定等特点,业绩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同时,由于企业所处行业和成长阶段不同,难以期望所有创业板企业在某一时刻都保持成长。此外,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创业板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业务发展等方面不会一帆风顺,出现业绩变化甚至经营失败的情况是可能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但是,真的是如此吗?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数据。据相关统计,刚刚披露完毕的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报显示,创业板公司业绩低于预期的问题仍然突出。截至8月底,256家创业板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2.89%。虽然这一增幅略高于整个A股上市公司平均22.31%的净利润同比增幅,但却较去年创业板公司全年的净利润增幅31.2%大幅下降了8.31%。尤其重要的是,在256家创业板公司中,有62家公司同比下降,占24.20%,这也可属正常范畴。但不正常的是,在今年上半年上市的8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就达17家;若按照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计算,更是有25家上市公司出现同比下滑,占比增至三成。上市不到半年,就出现了业绩大滑坡,这难道可以说正常吗?
我们再来看一些个案。今年1月7日上市的安居宝(300155),在上市前3年净利润是成倍地增长,2008年同比增181.63%,2009年增74.78%,2010年增23.2%。到了上市之后,募集资金一到手,就不需要伪装了,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降77.2%,中报安居宝下降幅度达44.72%。公司主营楼宇对讲系统,其将理由归结为房地产调控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未到位。但房产调控之下,全国二、三线城市楼市依旧火爆,一线城市也未见大幅降温,显然这样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无独有偶,今年6月29日上市的美晨科技,2008年至2010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35.26%、116.36%和62.68%。但刚刚上市,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即出现22.82%的下滑。今年1月13日上市的雷曼光电(300162),上市前的2009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幅为133.10%,2010年增81 .94%,但上市后情况就发生了180度转变,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骤降38 .23%,中报仅比去年同期微涨9.66%。宁波GQY(300076)于2010年4月上市,上市业绩稳步增长,可一上市就变脸了,2010年净利润仅增长0.73%,今年一季度业绩同比下滑幅度超过90%,中报同比下滑48%。中小板公司也是如此,理工监测(002322)2009年底上市时备受青睐,当年净利润增长达61%,但上市后年年季季业绩下滑,最恐怖的是今年一季度变成了亏损508.5万元。
上市前高成长,上市后业绩快速下滑,高成长已成往事,当这成为创业板的普遍现象,难道还能说是正常吗?
喊话二:创业板“三高”是市场造成的吗
关于近年来质疑声不断的创业板“三高”问题,该负责人介绍说,创业板“三高”的核心问题是发行定价问题。创业板设立以来,证监会按照相关要求,坚持发挥市场内在约束机制作用,不进行“窗口指导”。“随着市场各方对新股价格形成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买卖双方博弈加剧,高定价出现破发,甚至中止发行,有效地抑制了盲目定高价的情况,市盈率出现了理性回归。2010年四季度,创业板平均发行市盈率为90.56倍,2011年6月以来降至36.08倍”。
但是,这番话的如此理论让投资者接受不了。当前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6倍,创业板的36.08倍合理吗?更何况当前的市场化是“伪市场化”。理由有四:一是新股的发行节奏不市场化,如此日日有新股打的发行节奏,且每天的新股发行还不止一个,这让跌跌不休的市场情何以堪?同时,新股发行不是实行注册制,而是审批制,何来市场化?二是询价机制的询价人本身就是新股配售的购买人,如果报价低了就可能买不到原始配售股,在利益驱使下容易导致询价机构的报价整体偏高,所以询价过程也不是市场化的;三是上市公司的股份没有完全市场化,过多的限售股让股票价格高度失真,造成了市场的长久压力;四是只强调市场化发行,却没有强调上市公司的市场化退市,不是真正的市场化。
一个“伪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如果出现了严重问题,作为监管层,不监管、不阻止,就是监管失误,就是对市场的不尊重。
喊话三:PE腐败何时了
对于市场诟病的突击入股、PE腐败问题,该证监会负责人称,对于“突击入股”问题,证监会在创业板推出前即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审核环节和持续监管环节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他坦言,创业板市场的设立为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了重要的退出渠道,有力推动了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但在创业板设立初期,企业在申请文件受理前短时间内增资或股权转让的情形较多,截至今年8月底,已上市企业中有创投参与的有163家,占比63.18%。
该负责人还提出了三个对策:一是加强信息披露;二是强化中介机构对“突击入股”行为的核查责任;三是延长“突击入股”股份锁定期,对于突击入股的股份,自上市之日起锁定3年。
然而,这一答复显然不能让中小投资者满意。这三个对策,前两条是证券市场“三公”原则最起码的要求,现在再提是否承认以前做法有违“三公”,如果是,对相应人员要作出处罚。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创业板造假横流,PE盛宴通宵达旦,但一旦出了问题,处罚极轻,可以说几乎没有。如在海普瑞上市过程中没有尽责调查的保荐人只是遭到证监会的约谈而已,但造假方——上市公司拿了48.52亿元的超募资金,中投证券拿了2.08亿元的承销费用,保荐人拿了1000多万元的资金提成,在巨额利益面前,约谈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此外,创业板批量地制造亿万富翁,这些公司的股东为了尽早地减持股份以落袋为安,不惜辞去上市公司高管的职务;券商的保荐+直投批量制造了PE的腐败案;创投公司突击入股,在股民的一片套牢声中,却享受着高达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这些都正常吗?
然而,这些怪象自创业板开始以来就存在,中小投资者也是怨声载道,但监管层却是听之任之。难怪不少股民要质疑:是否证监会的相关官员们也加入了这场PE盛宴,所以对民声才置之不顾,只知埋头加紧发新股。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中心主任刘纪鹏认为,创业板、中小板造富如此迅速并没有点燃创业激情,反而泯灭了创业激情。他认为,目前的创业板政策存在很大漏洞,可能为资本市场未来健康发展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