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3月5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从外部环境来看,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下,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欧美经济前景惨淡,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开始回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猛降了7.8%,其中出口下降0.5%。
外需不振,更突显了扩大内需的紧迫性。若从绝对指标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需求确有巨大增长。但从相对指标看,我国的消费状况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有些年份甚至还在倒退,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断下降。197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39.4%。但到2010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到37.3%。
一般来说,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持续扩大,并已成为阻碍扩大内需的主障碍。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超0.45的国际警戒线,进入较不公平的国家行列。
在一个社会中,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往往要大于富裕阶层。商务部的调查显示,占全国人口10%的最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只有0.66,而10%的最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高达0.99。显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大大拉低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也使居民消费意愿逐年降低。边际消费倾向是表示居民收入增加后用于消费的增量比例,据测算,2001年到2008年,我国农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值为0.80,城镇为0.66;但到2008年,农村居民降为0.65,城镇居民降为0.56。
由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大蛋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导致消费结构失衡。研究表明,在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从1995年的51.4%降到目前的不足40%,而政府和企业的所得均有提高。在居民消费不足的同时,公款花销占比却在膨胀。据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两会的提案数据,目前全国一年仅公款吃喝的开销就达3000亿。“三公”支出挤占着政府对民生支出的规模,实际上也反映出居民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缘由。
因此,要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必须尽快扭转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比过低的格局,这不仅要求切实减税、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也要求真正提高实际劳动工资水平。同时,还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劳动者消费的后顾之忧。(对外经贸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 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