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1日 10:1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娜
基金公司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开拓,交出的一对多业绩,却让持有人倍感失望。
就在广发基金3月19日紧急召开的持有人电话会议上,投资者抱怨自己持有的一对多业绩跑输多只指数。有投资者将专户业绩与基金公司同期的公募基金对比,也是大幅落后。
专户一对多跑不赢公募,究竟是谁的错?
持有人当面炮轰一对多业绩
据 《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完全灵活的仓位”、“担当专户投资经理基本上都有着经历过牛熊轮回的经验”,成为了“百万富翁”们敢于尝试一对多的主要理由。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一对多持有人普遍得出了结论:专户的风险应该比公募小。同时,既然要让把一部分收益让渡给基金公司,专户怎么也要比公募强吧!
不过,令绝大多数一对多持有人没有预料到的是,一年多过后,等来的却是令人郁闷的业绩,和无限地失望。
就在本次广发基金召开的持有人会议上,投资者对业绩不满的情绪流露无遗。
持有人赵先生表示,“(广发主题01号)于去年9月份打开,我加仓了1/3。半年后,四大指数,包括上证指数、深综指、创业板指数、中小板,分别涨了9.46%、4.93%、14.96%和14.57%,可是我的专户资金在这6个月里面,下跌了8%,就是说四个指数,哪一个都跟不上!”
“我再给你们比较一下,(最近半年来)你们广发基金旗下10只基金,全部都是正收益,最高的广发小盘成长达到15%,最差的也是5%到6%,可是我现在持有的两只全是负收益。你这个业绩相差得太多了。”随后,另一位持有人也直言不讳,“不是说和我们期望值相差太多,即使和你们旗下基金相比都相差太多了。”
不过,买进广发主题1号的投资者还是幸运的,去年全年,该产品还是有超过20%的收益。
一位西安的专户持有人也告诉记者,自己实在“忍无可忍”,退出了沪上某大型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我持有一年的时间,那只一对多就从来没有赚过钱,还亏了将近10%。”
“我的期望并不高,只要每年能有10%就可以,可是连这点他们都做不到。”一位已退出博时专户一对多的投资者如此表示。
“还好,他们还算有‘良心’,到期时能够让我保本全身而退。我买一对多并不追求多高的收益,只希望能够战胜CPI。现在看来,这种指望也只能是想想罢了。”某持有人面对记者发出了如此感叹。
而此前,《每日经济新闻》对一批持有人的调查显示,“投资业绩达不到预期”,成为了持有人心中仅次于专户“流动性差”的问题,排名第二。
多位一对多持有人曾向记者表示,当初去买一对多,都会有一个预期收益。“现在连预期收益都达不到,而且连跑赢公募都做不到,那买一对多还有什么意思?”
专户一对多,跑不赢公募,究竟谁之过?
绩差内因:“公转专”水土不服
“其实,和公募相比,一对多本身并没有任何优势。”北京某基金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在牛市,到达一定收益后,一对多会有所顾忌,而公募由于仓位的限制会继续向上。”
“如果专户也经历2006年和2007年那样的大牛市,虽然不排除个别一对多业绩特别优秀,但专户一对多整体是跑不赢公募的。”上述分析人士进一步表示。
深圳某基金分析人士则告诉记者,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很多一对多的投资经理都是从公募过去的,他们本身就没有太多绝对收益的概念,在这方面经验欠缺。”
“灵活仓位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得当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完全就是两种概念,专户不仅要迎合市场还要防止做反,与其说风险低,不如说风险(比公募)更大。”他表示。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江赛春(微博专栏)认为:“一对多的业绩差异会比公募更大,投资经理的个人能力是有差异的。”
与此同时,接受采访的多数基金公司专户投资人士也私下表示,从公募到专户一对多,并不简单,需要时间去适应。专户对市场的把握,对个股研究的深度,以及投资择时的精准度要求更高。
早在专户一对多开闸时基金业界普遍担心的“公转专”水土不服问题,现在彻底呈现出来。
绩差外因:压力下的恶性循环
抛开基金个人的投资能力外,不少券商分析人士也认为,品牌塑造带来的压力大也是导致一对多跑不赢公募的原因。
前述深圳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对于公募基金而言,品牌基本已经成型。而专户在快速生长的初期,各家基金公司忙着塑造品牌,尤其需要好业绩来打造。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首只专户一对多的业绩尤为重要,因为其表现关系到随后一系列产品的发行。目前专户的信息并不公开,这样看上去是给专户一个更轻松、自在的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专户投资经理没有压力。
某大型基金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公募基金的年度考核,让公募基金经理的压力直接摆在了台面上,而专户一对多无形的考核压力更大。
对于正处在起步不久的专户业务,在塑造品牌的压力下,“水土不服”的投资经理往往容易进入“亏损-压力-亏损”的恶性循环。
记者手记
“专户一对多”还处于卖方市场
每经记者 李娜
广发基金与专户持有人之间的对话,并不仅仅是个案,而是专户一对多在前行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双方的对话告诉我们:“专户一对多”目前仍旧是卖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积累了较多的财富,使得“百万富翁”群体快速扩大,这一点从国外奢侈品品牌纷纷调整在华的业务策略就可以得知。
“百万富翁”们在财富积累后,却面对可供投资渠道的狭窄和可供投资品的缺乏。而过去多年奉行的炒房思路,也在政策的打压下,迫使这些财富开始寻觅新的出路。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业务将面向更大的市场蛋糕。
看好经济增长,选择将财富投向股市,专户一对多业务成为了他们的一种选择。从潜在的供需来看,现有一对多产品和投资群体的数量之间,仍是供不应求的格局。
而维系双方权责的就是资产合同。任何契约的签订都应本着最基本的公平原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应该是对等的。当契约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时,都会让另一方做出用脚投票的选择,尤其是格式化合同。
公募基金经理跳槽后,给投资者预留出了良好的退出机制。而同是资产委托业务,“一对多”的退出则要难得多。
再来看看投资经理的责任感。无论是基金行业的 “以人为本”理念,还是从投资经理自身的职业发展考虑,要想完全杜绝人才流动是不现实的。不过,这并不代表投资经理是一个不需要责任感约束的职业。因为持有人在将资产委托于基金公司时,是信任的传递。当投资经理决定离开时,会将持有人置于尴尬的境地。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卖方市场并不是一种均衡状态,而市场自身总是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也正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中登公司暂停信托公司开设股票账户后,借道TOT方式,阳光私募的发展势头也并不弱。
券商也在积极推行类似门槛的集合理财产品,尽管目前的数量和规模还难以和公募专户一对多相抗衡。前段时间国泰君安开始发行的对冲型产品,原本预计的首发规模最高只有5亿元,而当日上午预约的金额却近10亿,大大超过预期。
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前景是不言而喻的,一对多业务只有在前行中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实现快速地发展与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