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叶檀:央行为什么如此害怕加息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6日 08:1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每经评论员 叶檀(专栏)

  6月14日,央行宣布从20日起上调银行存准率到21.5%的高位,相比于上调存准率的激进,加息可谓慢如蜗牛。从去年10月19日第一次加息至今,央行加息四次,负利率基本保持在1.35%~1.25%的水平,可见央行的加息速度与CPI基本同步,在缩小负利率方面无能为力。

  为什么通胀压力如此巨大,有关部门仍然害怕加息?

  首先是为地方投融资平台与大型央企减负,一旦加息,这些部门将成为利率上升最大的受害者。央行今年6月1日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首次详细披露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同时,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这也就意味着,截至2010年末,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不到14.376万亿元,超出此前其他部门披露的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供给主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具有期限长的特点,5年期以上的贷款比重超过50%。按照最粗略的估算,贷款利率上升25个基点,地方投融资平台利率成本上升3000亿元左右。

  既想缓解负利率影响抑制通胀预期,又要考虑贷款大户的承受能力,央行大多采取不对称加息措施。以今年2月9日的加息为例,除了1年期,其他短期和长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幅度在0.3~0.45个百分点之间,最长的5年期存款利率由4.55%上调至5%,上调0.45个百分点。而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则在0.2~0.25个百分点之间,其中5年以上贷款利率由6.4%上调至6.6%,仅上调0.2个百分点。

  加息与否?如何加息?是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走钢丝。存款利率上升快而贷款利率上升慢,表面上是银行减少了利差承担了成本,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去年开始的信贷紧缩政策使银行获得了贷款利率定价权,表现在贷款利率普遍上浮与中间收入的增加上,因此,这两年银行的盈利不仅没有因为紧缩而下降,从上市银行年报来看,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收益。而长期存款利率上升表面上有利于储户,不过由于负利率现象并未改观,对于储户而言并非真正利好。

  其次,将利率维持在低位还可以间接帮助各企业、机构从债券市场进行低价融资。

  为了补充资本金,银行还在大规模融资,只不过除了证券市场之外,还开拓了债券市场融资平台。6月13日,建设银行(4.90,-0.01,-0.20%)公布了发行800亿元不少于5年期人民币次级债的计划;此前的6月7日,农行发行了次级债券500亿元;5月17日,中行发行了不超过320亿元人民币固息次级债。至此,三大行共发行162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另有媒体报道,工行也计划发行25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四大行的次级债发行额度可能逼近2000亿元。另据中金公司最新发布的 《次级债进入供给高峰》报告预计,今年银行次级债净增量将达到1300亿~1500亿元,是去年净增量的3倍以上。

  债券融资的关键就是发债成本的高低,信用评级、货币流动性、未来收益等是债券发行成本的关键要素,而较低的基准利率可以间接让发债成本维持在低位。虽然从去年以来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利率有上行趋势,但与市场利率相比,依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大型银行,信用维持在最优级,至关重要的信用因素在此意义不大,主要受购债者的信心与利率等因素的影响。

  以农行6月发行的500亿元次级债论,其中200亿元10年期固息次级债,前5年票面利率仅为3.30%,另250亿元15年期固息次级债,前10年票面利率仅为4.00%;50亿元10年期浮息次级债,前5年票面年利差为0.60%,该浮息品种债券的票面年利率为基准利率与基本利差之和,基准利率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基准利率低直接利好银行,更不用说银行还拥有赎回权、回拨权等一系列权利。

  正如充裕的流动性让去年地方债券以低利率发行,较低的利率让银行次级债成本下降,充裕的流动性与低利率的叠加,对于发行债券的机构是最大的喜讯。央行不加息,有变相照顾发债者的深义。

  最后,并非最不重要的是,由于美国加息遥遥无期,中国为了防范热钱从内心不愿意加息。按照去年12月1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专栏)(专栏)的说法,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央票一道,成为冲销热钱的手段。

  固然,加息空间受国际诸多方面的制约,但从不加息的效果来看,显然有利于大型企业、特殊项目、金融机构,不加息是对行政信用庇护下的企业的呵护,而对中小企业、中国经济发展、抗通胀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