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期“自白”的主人公为某公募基金公司前任董事长,尽管他在数年前已经功成身退,昔日的光荣与梦想,并未因为隐退化为烟云。
在幕后,他坦诚的指出公募基金业的两个误区,以及成功的三个因素。
文│机构投资 Institution Investment
宁鹏整理
从个人职业选择来说,我不会回到公募基金行业。这个行业我已经经历过了,不能算很好,基本还可以。
现在公募基金已成高危行业,不希望自己“晚节不保”。
“双头蛇”制度误区
俗话说,蛇无头不行。然而,头多了也不行,必须有主有次。
基金公司“双头蛇”一样的公司治理制度是罪魁祸首,导致了公募基金行业频繁的祸起萧墙。
公募基金起点很高,成立之初,许多制度直接借鉴海外最成熟市场经验。由此,确实学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但也有消化不良——董事长与总经理的权责不明,为公司治理埋下了隐患。
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为何鲜见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争执?因为重大决策都是董事长说了算。而基金公司非要搞出两个“一把手”,董事长能高兴吗?总经理的工作也不好开展。
制度安排里面没有互相信任的机制。相反,制度设计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互相制衡,本来就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基金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要厘清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权责。倘若明确了董事长是“一把手”,很多矛盾将迎刃而解。
有人曾建议以管理层持股的方式来解决股东和管理层的冲突,无疑痴人说梦。倘若大股东占51%的股权,哪怕管理层高度团结,最多也就是25%的控股。倘若出现意见不和,还不是越打越僵?
某些基金公司由总经理主导,也能将公司经营得不错。有人据此认为是成功的经验,实际上是一个误区。
那些总经理主导的公司,实际上也是一个人说了算,总经理成了事实上的董事长。以华夏的范总为例,有谁在制衡他?
长期投基金基本吃亏
有人忽悠公募基金投资是长期价值投资。事实恰好相反,近年长期投资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基本吃亏。
公募基金讲相对、讲排名:中等偏上是理想状态,倘若能跑到前十,就是最好的运气。大家的心态皆是如此。
即使拿公募“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和华夏策略混合基金跟好的私募相比,前者也未免光环暗淡。
公募基金的净值经常涨0.05,再涨0.05,后面跌0.2,结果在营销过程中大肆渲染连涨两个0.05的神奇,跌0.2的时候就一声不吭了。而投资者呢,依旧忠诚地贡献管理费。
中国人很聪明,学习能力超强,就是缺少职业道德。倘若有了职业道德,中国的资本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007年是中国公募基金业发展的“井喷”年,行业规模一年间扩张了三倍,其中偏股型基金也获得了史无前例的231%的净申购。大量基金投资者都是高位买进,事实上并无赚钱体验。
从长期来看,资产管理行业必须用业绩说话,投资者用脚投票。
公募基金业最大的的风险是失去投资者的信任。
近年公募基金内部你争我斗,投资业绩乏善可陈,管理费却很高,让投资者情何以堪。2010年最为典型,公募基金整个行业的投资是亏损的,然而基金业相关利益方基金公司、银行、券商都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私募的业绩胜于公募,只是因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法律地位,限制了它进一步的发展。如果私募得到法律地位,肯定会有大发展,公募被冲击得稀里哗啦也未必是杞人忧天。
监管层应当在提高基金公信力方面加强监管。目前基金行业从业人员薪酬很高,股东也有不错的收益,唯独投资者亏钱。
运气左右基金公司发展
个人认为基金公司的成功有三大要素:优秀的领头羊以及管理团队、优秀的投资经理以及投研团队。此外,好运气也必不可少。
三大要素中的前两大要素对基金公司的意义毋容置疑,而运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也能左右基金公司的发展方向。
证券市场很难预测,选择发产品的时机有一定运气成分。
某些公司在不恰当的时候,选择了不恰当的人;在不恰当的时点,发了不恰当的产品。结果自然很悲惨。
然而,即使有好的投资经理,也需要好的运气。
业内曾有很有能力的基金经理,过往一直运作得很好,然而“公转私”之后时运不济,一下子玩砸了。原因就是产品发行的时机不对,他选择在2009年3100点后去发大蓝筹的产品,而市场的热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小盘与创业板。
当年源自台湾地区类似传销的市场营销模式曾风行一时,事实证明不可持续。然而有人踏对了节奏,以密集的投资者教育配合牛市初期的优异业绩表现,成就了公司的一段辉煌;而有人功败垂成,黯然离去。
成者王侯、败者草寇,亦是时运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