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宏观经济政策当何以应变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1日 14:5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国际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作者:岳瑞芳 南婷

  中国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9日公布,市场关注的CPI指数同比上升6.5%,创下37个月以来新高。与此同时,受欧美双债危机影响,市场对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再次上升,双重夹击下的中国经济局势空前复杂。

  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增长6.5%,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包括猪肉在内的食品价格加速上涨带动CPI再创新高,涨幅略高于预期。华创证券分析师华中炜认为,从CPI分类看,7月份CPI数据的显著特征是非食品类价格环比增速如期回归常值,驱动新涨价的因素转为食品。

  据华中炜介绍,食品中,肉禽和水产等原先涨幅较大类别的增速如期出现回落,唯一超出预期的是: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的蔬菜价格在7月出现4.1%的涨幅,拉动CPI环比上涨0.1个百分点。

  至于6.5%是否就是年内高点,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当前影响物价的因素除前两年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带来的滞后效应外,还有成本推动的上涨,包括工资、薪酬、原材料、大宗商品等。随着未来输入型通胀的减缓以及流动性控制成效渐显,三季度将是全年CPI的高点,随后将有所回落,如果流动性控制得好,通胀水平总体可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表示,考虑到全球油价回落、主要经济体增长疲弱、猪肉价格7月底以来的回落趋势,未来CPI有望呈现平稳回落态势,预计4季度回落到4.5%左右。

  针对未来通胀水平,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总监刘利刚从翘尾因素和PPI传导方面给出了新的论证。他认为,尽管近几个月的环比通胀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但考虑到基数较高,未来几个月的CPI同比增速将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动力不足,中国的PPI指数也可能出现明显下降,并将最终传导至CPI指数中,导致CPI指数出现下滑。

  此前,出于对通胀形势的忧虑,多数专家预计8月份央行可能加息,9日出台的CPI数据更加剧了市场猜测。但美债危机的恶化使得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显现变数,有望引发政策调整时点出现延迟。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上周五美国主权评级被调降,直接触发G7财长和央行行长紧急磋商,严阵以待应对今年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黑色星期一”。这种背景可能令我国的政策调整时点延迟,但“延迟”不等于“取消”,只是试图在观察清楚金融市场的反应后再采取行动。

  因此他认为,年内仍将会加息1到2次,只是政策出台的时点变得更难判断;如果果真如预期,美国主权评级风波能够在一周内平复,那么目前就仍然无法排除8月后半月继续出台政策的可能。

  巴曙松也认为,虽然欧美双债危机导致全球动荡,主要经济体也呈现弱增长格局,但降低存款准备金、降息等放松操作目前还不太可能,预期宏观政策适度从紧基调仍将得以坚持,但“加码”的可能性不大。

  也有专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应该暂时搁置。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认为,7月CPI再创新高,再加上美债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面临的局面更趋复杂。目前,宏观调控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调结构和制度建设上,只有练好内功,才能从容应对。

  资深经济评论员马光远也表示,尽管CPI创下新高,但由于美国债务危机引发的全球冲击波,央行是否加息,应在对美债危机的基本走势有一个明确判断的前提下再作决定。他认为,眼下未必非要加息,也可采用一些别的货币政策工具继续控制流动性,加息可以在形势明朗之后再做决定。

  更多专家认为,未来政策调整应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目前意大利等国国债价格已强劲回升,显示欧洲央行已入市购买意大利国债。此前,日本和瑞士也都相继表示将进行政策干预以抑制本国货币升值。

  鲁政委认为,如果下半年美国经济仍然不够景气,那么全球就可能迎来新的一轮QE(量化宽松政策)。他表示,如果国外继续保持宽松政策,国内更应稳健。从历史经验来看,越是海外维持宽松政策,中国国内就越应保持政策的稳健性,而不应随波逐流的进行放松,否则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资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