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投研体系难建立 私募傍上地下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1日 07: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洽谈半个月之后,私募老李找到自己的第一个“地下研究员”。说是“地下”,是因为该研究员供职于另一家大型投资机构,只跟老李达成一些“君子协定”:他每月给老李私下推荐几只好股票,老李根据股票表现支付费用。

  “我们养不起优秀的投研团队,他也能多份收入。”老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两者之间是彼此各取所需的合作。

  老李的公司2010年底时才发行了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规模不过6000万元,投研力量颇为薄弱。老李原来是做股市评论的,粉丝很多,但研究能力不强。由于产品规模不大,公司各项成本都压得很低。除他以外,只有3名研究员,基本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手,仓促之间很难给老李带来什么大的帮助。无奈之下,老李想到发展“地下研究员”。

  老李找到的这位研究员“对上市公司熟悉,基本面研究能力强,人也很活络,又在大机构里干,消息很多也很准。”最打动老李的正是最后一个优点。这位研究员在加盟后的半个月里,就给老李推荐了两只股票。老李短线操作一番之后,产品净值也很快有了起色,为此,老李付出一笔不菲的“信息费”。

  老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位研究员的客户不只是老李一个。“除我之外,还有两个私募也跟他有类似的约定。平时大家有什么消息也互通有无。如果发掘好的机会,也会联手搞一把。”老李说,这些私募的情况很类似:规模不大,养不起好研究员,业绩压力又很大。

  老李的阳光私募成立至今才大半年,净值现在只有8毛出头,离0.7元的清盘线不远。“再跌,就得清盘,之前的投入就会打水漂。可要把净值做好,又找不出好股票。”他现在连觉都睡不好。客户经常打电话询问产品情况。自己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下来的身家也大半在公司里,如果失败,就相当于血本无归。

  自己研究力量弱,只能寄希望于从大机构挖消息,像老李这样的“寄生私募”并不少见。

  2009年以来,阳光私募队伍迅速扩大,很多类似老李这样的市场人士都热衷于发产品搞投资,但市场风波袭来后,风险愈加严重。

  去年以来,股市持续低迷,私募基金业绩大多“很受伤”。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19只阳光私募基金一年期净值最大回撤率超过20%。此外,私募清盘日益成为市场所关心的话题,自2008年至今年上半年,可查询的历年清盘的阳光私募基金共有47只,其中,今年就有11只阳光私募基金清盘离场。

  一位资深私募基金研究人士说,对不少私募而言,业绩和管理之间已形成恶性循环:“产品业绩差导致公司长期无法盈利,从而供养不起优质的投研团队,而这又导致投资水平一下再下。”这位人士说,对刚刚由“地下私募”阳光化的基金而言,像老李这样发展“地下”消息源就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这无疑是饮鸩止渴,隐藏着很多风险。

  这位人士认为:“首先是可行性。这个消息源要有多准才能保证老李从亏损20%的状态下翻身?只靠消息股能长久挣钱吗?其次是道德风险。往大了说,这就是‘老鼠仓’。”

  他认为,对投资机构而言,建立投研体系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靠打探“地下”消息生存只能走向深渊。对老李而言,发展“地下”研究员可能就是清盘之前的最后一次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