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用投资保增长需提高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6日 11: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张向东 如无意外,投资将会再次成为2012年拉动中国经济前行的主要引擎。

  首先,持续低迷不振的欧美经济形势,让中国诸多从事外贸行业的企业主无法清晰地看到希望;其次,今年家电下乡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而政府对房、车两种主要家庭消费领域的高压态度仍无放松迹象。政策调控,加上长期以来的高储蓄习惯,让消费这驾马车明显后继乏力。

  中央将“稳中求进”定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要落实这一点,扩大消费是基础,而稳定投资是关键。这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工作的部署安排,基本上已可见端倪。

  据称,国家发改委已经建议将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至4000亿左右,这比2011年增加了大约200亿。而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更是要求各地要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开工,支持一些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些都是具有指向意义的信号,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增加,加上地方官员的换届,新一轮投资热情已经开始酝酿。

  但眼下的问题在于,企业正常的投资渠道不畅,该由市场投资的领域还存在项目审批限制、资金贷款难、甚至垄断等种种政策壁垒,这些壁垒实际上成为社会资本投资的一道道玻璃门。而政府主导的投资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资本进入。

  长期以来,地方投资的局面往往是大兴土木、大干快上,中央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给地方带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又一个工业园区、不断扩展的城市道路和城镇面积。这已经偏离了中央预设的投资轨道。中央对2012年的投资提出,要加大对保障改善民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向重大民生工程倾斜。重点保在建,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同时,投资政策将继续向三农、水利、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

  投资的方向和节奏将影响经济结构的布局和调整。对2012年,中央还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一目标最近几年屡被提及,在此背景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调结构的主要抓手。这不仅需要中央政策的有效引导,更需要地方政府能够摒弃长期以来的唯GDP论。

  还应当看到,投资与消费密切相关,民生与社会保障问题是鼓励人们形成消费预期的基本前提。年复一年大规模的投资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对GDP数据的带动方面。投资需要形成居民消费的合理保障,这样才是为中国逐步切换增长引擎打下基础。

  三年前,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央曾采取过最大规模的投资扩张和刺激计划。四万亿政策至今仍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不过这也给中国的宏观调控积累了不少经验。从短期看,投资在未来几年中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仍将持续,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投资的有效性,如何短期内的投资拉动增长和长期促进结构调整的结合,以及如何防止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既能合理退出,又能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已经迫在眉睫。此前,大量被曝光的刚刚建成的保障房质量问题,表面上看是开发商的偷工减料,实际上乃是对上述问题的集中暴露。

  此外,投资的兴起必然需要相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辅以在稳健基础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中央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支出规模,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将考验决策当局“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调控手段。货币信贷供给需要合理满足,社会融资总规模亦需要适度增长,但不能遍地开花,也不能像2011年下半年那样控制得太死,结果造成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无辜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谨防通胀的再次反弹,稳定物价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2011年,为防通胀,利率、汇率、准备金率“三率”齐下,针对物价的直接干预越来越频繁,通胀的代价和教训都巨大。对于志在“稳中求进”的2012年来说,反复的通胀和物价上涨,的确有点“伤不起”。

  保增长和防通胀的双重任务要求,无论是在财政政策取向还是对货币政策的操作上,都需要作出结构性选择。注重加强货币信贷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又要切实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热词:

  • 投资渠道
  • 投资政策
  • 通胀
  • 货币政策
  • 积极的财政政策
  • 实体经济
  • 挤出效应
  • 水利
  • 三农
  • 换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