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盘江股份周四发布公告称,通过银行向参股公司提供20250万元委托贷款。珠江啤酒也在同日发布公告称,通过银行向控股股东提供4000万元委托贷款。
以上两个案例(向子公司或者股东提供委托贷款)仅仅只是上市公司热衷于委托贷款的一个缩影。据《大众证券报》统计,今年以来,共有30家公司向各类对象提供了近60亿元委托贷款,而去年同期仅有9家公司对外发放了18.35亿元委托贷款。
从委托贷款的收益率来看,年化收益率多高于银行理财产品,如荣盛石化即使借给“关系户”,收取的利息也是银行同期贷款利息,一年利息大约在6.56%。而更多的委托贷款公司收取的一年期利息在1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提供委托贷款、看似家底丰厚的上市公司,一边放贷的同时,却一边在融资。如华联综超去年12月底刚发行了一次短期融资券,获5亿资金,时隔1个多月就借出了1.8亿元,年利率高达15%,已经将委托贷款做成了“低买高卖”的生意。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559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001亿元,但是委托贷款增加1653亿元,同比多增381亿元。财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剑锋表示,委托贷款出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受政策监管相对较少,既有信托贷款的功能,又有理财产品的特征,使得很多“有钱”的公司对此非常热衷。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前,委托贷款年增量仅有3000亿元,到了2011年,增量已经高达1.3万亿元。李剑锋认为,委托贷款快速膨胀与金融脱媒(资金绕过中间人在供需方之间直接进行)趋势下的直接融资大发展有关,也和信贷规模管控下套利行为增加有关。而且,这两年信托贷款被规范后,使得部分银行绕开信托,展开委托理财业务。
“不过,随着委托贷款规模增加,在监管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利益驱动使参与各方在风险把控方面有所放宽。”李剑锋表示,特别是银行作为中间人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将委托贷款当成了规避信贷规模监管的手段。而且,在上市公司层面,一些委托贷款也面临着不能如期收回的风险,而不得不进行展期。记者 李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