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电力企业力图减亏 进军煤业或成新选择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3日 09: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深陷盈亏泥沼的电力企业,在社会责任和利润导向的平衡木上进退维谷,勾勒出一条从放缓火电到挖掘黑金的减亏路线。

  新金融记者郗岳 北京报道

  增亏谜团

  “唱亏哭穷”,似乎成了电力企业向发改委施压的必要手段,而打压煤价、提涨电价,是他们的战利品。

  “每度电再涨5分,才可以保障发电企业微利经营。”4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煤炭大会上,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济师吴大卫开腔,企盼发改委再度替发电企业排忧解难。

  “再涨5分”的诉求其实并不陌生,早在去年11月23日,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刘继阔就曾告诉新金融记者,再涨5分才能扭亏转盈,尽管当时山东的上网电价,还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华能山东公司的诉求,正值电力企业亏损面顶峰之时:截至2011年8月,五大发电集团火电业务亏损合计180.9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多亏113亿元,全部火电上市公司可比口径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下降14.6%。而同年11月30日,发改委便下发近年来最严酷的电煤限价令,以及上调上网电价的决定。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自认口拙的煤炭企业多次在公开场合酸涩吐槽。2011年,发改委共3次上调上网电价。效果明显,2011年12月,五大电力集团的火电业务利润环比就增加了71.7亿元。

  但时隔不久,发电企业今年再度宣布增亏,4月12日财政部公布称,五大电力集团今年1月份实现利润为-2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18.3亿元,其中火电亏损2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2.52亿元。

  新金融记者就增亏原因询问刘向东,他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研究与统计信息部副主任,长期跟踪调研电力企业发展动态,他认为,除了“市场煤计划电”这种价格机制扭曲不能得以解决,还有财务成本增加的原因。

  数据显示,2011年发电企业利息支出479亿元,同比增长25.6%,财务费用上升是除煤价上涨外造成电力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大多数电厂依靠集团公司,向银行贷款来维持运营,还本付息压力很大。

  剔除财务成本上涨因素,煤价依然是压制着发电企业抬头的重要因素。据中电联统计, 2003-2011年,五大发电集团平均入炉标煤价格从273元/吨上涨到846.8元/吨(含税),涨幅为210.2%。

  与电煤价格市场化定价相违背的是,发电上网电价却在实行严格管控:2003-2011年我国平均上网电价从286.5元/千千瓦时上升到436.9元/千千瓦时,升幅为52.5%。

  由国资委掌管的五大电力集团,在减亏增效方面,已然做足功课。国网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建国对新金融记者说,2011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330克/千瓦时,较2005年下降40克/千瓦时,较2000年下降62克/千瓦时;五大发电集团公司供电煤耗达到320克/千瓦时,我国火电机组能耗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

  “发改委去年两次上调电价,对发电企业有些许帮助,但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吴大卫的话,似乎为今年发改委再度上调电价留足空间。

  火电投资放缓

  “今年全国电力缺口在3000万-4000万千瓦。”根据目前情况,国家电网公司如此判断。而判断依据是,汛前水电来水偏枯可能性较大,电煤地区性、时段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供应外部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今年的电力缺口与去年持平,但是这两年的用电需求增速却并不相当。2011年全社会用电量为469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而今年的增速,根据目前经济运行趋缓态势,中电联预计将低于8%。

  吊诡的是,用电需求放低3个百分点之后,电力缺口却没有因此缩减。

  探寻原因,或许出自发电装机容量不足上,在华能提供的统计数据中,20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0.56千瓦,增速为9.3%,低于全国用电量增速。

  另外,从近五年的电源投资结构变化来看,火电投资从2006年的投资占比60.8%,一路锐减到2011年的28.4%,而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的合计结构占比从2006年的29.4%,增长到2011年的67.5%,短短五年间,火电和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投资地位就发生了置换。

  风电等装机项目的投资热情,却没有在实际发电中做出相匹配的贡献。“风力资源和太阳能目前仍属于辅助能源,其价值和价格比还未达到可以作为替代化石能源发电的条件。”魏建国表示。

  从一组数据就能看出,2011年火电发电占全国发电量比重的80.33%,中电联预计,即使在10年之后,这个比例依然不会得以颠覆,仅下降10%左右,这意味着,清洁能源67.5%的投资比重,其产能在10年间不会较大释放。

  即便按照目前的非化石能源超常规发展态势,规划到2015年和2020年,水电、风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分别仅为24.9%和27.3%,在全部电力平衡中小于1/3权重值。

  至少在目前,国家电网在月度及年度电力平衡报表中,风电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一般不被纳入,也不能替代常规电源。魏建国说:“这是因为火电、水电和核电属于高品位能源,而风电、太阳能等属于低品位能源,受气候、自然环境影响大,电力输送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特点。”

  非化石能源发电难以出力,而火电投产热情却在逐渐消减。没有人会质疑发电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所作出的贡献,毕竟勒紧腰带完成发电指标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企业的趋利性,又让发电企业在投资火电的方向上进退维谷。

  受煤、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影响所出现的煤电企业行业性、政策性连续亏损,已对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了实质性损害,并对火电发展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煤电投资快速下降,煤电在建规模持续减少。包括五大发电集团在内的多数发电企业已放弃以火电为主的投资策略,在居高不下的负债率下,将有限的资金转向新能源、煤炭、金融和科技等领域。

  2011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712亿元,比上年下降6.5%,火电投资占电源投资的比重下降至28.4%,投资额度同比下降26%,已经连续6年同比减少,仅为2005年的46.4%。

  此外,全国火电设备容量增长7.9%,低于同口径发电量增长6.2个百分点,加之火电企业发电意愿降低,水电来水偏少,造成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缺电比较严重,全国共有24个省级电网相继缺电。

  由于发电意愿不足导致的“软缺电”,已快速向装机容量不足导致的“硬缺电”演变。魏建国认为,煤电企业经营困局的持续发展,正在对经济社会造成更深层次的不利影响。

  进军煤业

  煤电联营,是扭转电企命运的不二之选。

  早于国资委2003年成立之时,就陆续确认煤炭生产、配套运输成为发电央企的发展主业。五大电力集团开始通过并购煤矿、新建基地等方式布局煤电项目。

  通过几年的产能释放,2011年五大电力集团的煤炭产量为 2.26亿吨,比2010年增加了约5000万吨,即便从整个煤炭行业上看,电企挖煤的成绩也相当不俗:去年全国煤炭产量增速为10%,五大电力集团煤矿产量增速则为30%。

  进军煤业,并没有让电力企业失望。中电联统计发现,2010年,电力企业煤炭业务的资产数额占整体资产总额的比重是4%,营业收入占比整体的也是4%,但是煤炭业务的利润却占到整体利润总额的17%之多,并且,煤业的超值回报将在2011年得以显现,中电联预计煤炭业务利润将达100亿元,为五大发电集团贡献40%的利润总额。

  从单个企业上看也能说明,国电电力2011年财报显示,公司热力(火电)业务亏损运营,营业收入9.91亿元,利润率为-34.98%,而煤炭业务的销售收入为23.2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34.94%。

  煤炭销售固然能提升公司业绩,但是国网能源魏建国却矢口否认这是公司投资煤业的动因。他对新金融记者说:“我们进军煤业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卖到市场上赚钱,而是为了解决我国在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他所指的问题是,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和电力消费需求分布的不均衡状态。而解决的途径是,“那些在边远地区的煤,比如在新疆和内蒙古,因为煤炭运输条件有限,我们把煤挖出来,然后就地转化成清洁能源或者是化工产品,运送到能源产品需求的地区。”魏建国说,这才是国家电网的投资思路。

  不过中电联方面认为,电力企业进军煤炭的重要动因,来自股东意志和考核机制。2010年1月,国资委正式对发电企业实施EVA考核机制(经济附加值),并强调企业应以利润为导向。

  “如果完不成考核指标,以后企业的日子会很难受。”刘向东说,这个考核制度与企业工资总额年增幅挂钩,同时也牵系着央企老总的晋升前程。

  而煤炭行业从2002-2010年,利润总额从85亿元上升至2930亿元,完成34倍的高速增长,令电力企业艳羡不已,同时也让电力企业意识到,开拓煤炭业务,才是提升EVA值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中电联去年曾做过上述课题研究,结果发现,五大发电集团的EVA值与集团业务的多元化程度相关性最强,其次分别是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公司资产规模。其中,多元化程度对集团经济附加值的影响程度分别是资产负债率和资产规模的1.5倍和2.5倍;多元化业务中,贡献率最大的就是煤炭业务(占到50%以上)。

  “继续投资火电项目,实际上是资金链的恶性循环,电力企业只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向盈利的项目,才能扭亏为盈。”刘向东对新金融记者说。

  附 我国发电产业政策沿革与历次“电荒”过程回顾

  1980年: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独家办电,但投资匮乏,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开三停四”非常普遍。

  1988年:

  集资办电热潮掀起,出现了数十家中央、地方、外资电力投资公司。

  1995年:

  前期发电项目得以释放,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达1978年3.8倍和3.9倍,有效解决“电荒”。

  1999年:

  金融危机后,全社会用电量下滑,国务院做出“三年不建电厂”决定。

  2002年:

  前期政策原因导致发电装机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世界工厂”电力需求。电力系统开展“厂网分开”改革,2002-2007年发电装机增长一倍,同时出现违规兴建的大批小火电,但电力供求实现平衡。

热词:

  • 电力缺口
  • 煤业
  • 电力平衡
  • 电力供需
  • 1980年
  • 火电发展
  • 发电企业
  • 电力系统
  • 电力供应
  • 电力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