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增长质量-通胀 >

中国通胀背后的逻辑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9日 14: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期货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对于下半年的通胀形势,笔者的观点一直是“通胀将在3季度见顶,4季度将出现明显回落”,并且认为通胀的年内高点已过。其实没必要纠结于通胀的具体数字,投资者应将重点放在对通胀趋势甚至拐点的判断。而在笔者看来,通胀的阶段性拐点即将出现,并将逐月得到证实。

  对通胀的较长期判断一般都集中从两个角度出发。其一,货币或货币增速;其二,产出缺口的方法。但在国内,通胀的波动通常主要缘于食品价格的波动,食品的价格粘性往往并不明显,用以上两个逻辑分析国内通胀都不大行得通。

  除了上述两个逻辑之外,笔者认为还有第三个逻辑可以用来分析中国通胀的长期走势,就是用生产成本。因为中国在全球整个生产消费链条中的地位以及全球贸易的结构,用生产成本来判断通胀的中长期走势非常合适。

  长期来看,因为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压力必然逐渐传导至最终消费品。2000年以来的大通胀周期中,涨幅最大的商品往往也是劳动最为密集的商品。比如消费品中食品的劳动成本占比相对较高,其涨幅也是较高的。再细看农产品,其中劳动成本占比较高的花生、油菜籽等的涨幅,明显高于劳动力占比较低的小麦和粳稻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确实是这次通胀的推手之一,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是中国未来十年或更长时期要面对的问题。

  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对通胀的影响也需辩证地看。劳动力价格低廉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而资本账户的顺差其实也是因为劳动力价格低廉,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双顺差”的格局很大程度是因为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中国一直以来执行着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因此必须要对冲掉所有的“双顺差”。这种对冲的显性表现是央行外储规模的不断扩大,隐形表现则是中国被动的宽松货币政策,也即货币增速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劳动力成本若出现上升,必然会逐渐逆转当前“双顺差”格局,进而会改变中国货币被迫宽松的局面,也会抑制未来的通胀水平。

  总体而言,长期来看,中国的均衡通胀水平将会逐步抬升,而这一点将会逐渐影响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会使中国货币政策带来结构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