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兴业证券没落:投行人离职 经纪业务打价格战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4日 15: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理财周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兴业证券6年分红5.5亿 122名原始股东欲撒腿跑

  理财周报见习记者 钱文俊/文

  据可查年报,兴业证券2006年至今对股东分红3次,合共派现5.5亿元

  12年一个轮回。

  12年前,福建兴业证券与兴业银行脱钩并进行股份制改革,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2年后,在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中,兴业证券成为了A股第十四家上市券商。

  12年来,原始股东的回报几何,上市后究竟肥了谁?

  6年分红5.5亿

  1994年,兴业证券为福建兴业银行下属的证券部,1999年借助银证分业的契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股份制改革后,兴业证券于2007年进行了增资扩股,融资8.73亿元。2010年兴业证券IPO,发行2.63亿股,融资26.3亿元,两次融资累计35亿元。

  据可查年报,兴业证券2006年至今对股东分红过3次,合共派现5.5亿元,其中一次为每10股送3股。

  2009年6月份,兴业证券宣布每10股派1元,分红1.93亿元。

  上市后,2011年6月13日,公司通过2010年分红方案,决定每10股送1.5元,分红3.3亿元。以公司第一大股东福建省财政厅为例,其间共得到现金收益1.3亿元。

  “别的券商都是每10股派5元,有的派4元,兴业就派1.5元。”一位投资者向理财周报记者抱怨道。

  “其实,对于摊薄后成本极低的原始股东来说,分红固然好,不分红也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二级市场的减持来获取收益。”华南一位机构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不过,券商股中还有比兴业证券更一毛不拔的铁公鸡,那就是太平洋证券,上市三年仅分红3000万元,而西南证券也在上市两年都没有分红,让一众投资者唏嘘不已。

  显然,相比起中信证券8年分红135亿的财大气粗,发轫于福建的兴业证券就略显吝啬了。自2003年上市以来,中信证券几乎年年分红,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中信证券上市8年来分红8次,共派现135亿元。其中,今年的分红方案为每10股派5元,派现49.73亿元,占利润总额的44%。

  “上市公司分红体现了对投资者的回报,没有回报的市场只能是一个投机的市场,投资者只能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赚取差价来获益,这样的机制不能使市场健康地发展。”一位上市公司董秘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日前,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督促上市公司提升对股东的回报,证监会将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增强红利分配透明度,不得随意调整已确定的分红政策。

  122名原始股东欲撒腿跑

  在分红不给力和预期收益不断走低的情况下,摊薄后成本仅为1元左右的100多名小非们的减持意欲相当强烈。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银证分业通知,要求包括福建兴业银行在内十一家商业银行与其所办信托、证券、保险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脱钩。

  此前,兴业证券为福建兴业银行的独资企业,为此,兴业银行将自身持有兴业证券的70%股权转让给部分兴业银行的股东共计93名,以每股1.27元的价格受让19123万股,而湖南省成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前述93名股东中的厦门特贸有限公司、上海东晟物贸公司以每股1.5元的价格合计受让8040万股。剩余的2837万股以每股1.5元的价格,在增资时一并转让。

  同年,兴业证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和增资扩股。1999年12月9日,兴业证券增发新股60800万股,共有41名股东(其中11名为受让福建兴业银行所持福建兴业证券公司股份的股东)参与认购,认购价格为每股1.5元。为此,兴业证券的发行人高达122名。

  2007年,兴业证券再度增资扩股,增发5.82亿股,每股价格1.5元,原始股东参与增发。2008年,兴业证券决定每10股送3股,进一步拉低了股东的成本。

  以交大昂立为例,其所持有的6760万股兴业证券股权初始投资成本仅7800万元,折合每股1.15元。今年6月,兴业证券实施了10派1.5元现金的2010年度分红方案,加上2008年的10股送3股和2009年的每10股派一元的分红方案,极大地拉低了交大昂立持股成本。以目前市价计算,交大昂立投资增值超过10倍。

  2011年10月13日,共有9.66亿股解禁,持股比例在1%以上的有15家,包括交大昂立、华域汽车、厦工股份等,15家限售股股东合计持股数达到6.13亿股,而其余3.53亿股则分散在众多“小非”手中。

  “我们并没有减持兴业证券的股份,兴业是否分红取决于公司自身的发展状况。”多位持有兴业证券的上市公司董秘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一致表示目前看好兴业证券的发展前景,而且对投资回报十分满意。

  成功系刘虹净赚8亿

  兴业证券长长的股东名单中,可谓“卧虎藏龙”,股东中既有山西首富李兆会的海鑫钢铁、曾经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成功控股掌门人刘虹、复星系的郭广昌,还有一众福建的上市公司,包括福建水泥、华域汽车、厦工股份、龙溪股份等等。

  招股书显示,1998年和2007年兴业证券增资扩股时,成功控股集团都以1.5元的单价各获4000万股和1200万股,经过几年分红送股。目前成功控股集团持有兴业证券6760万股,占比3.4899%,位列第八大股东。如果不考虑期间的分红,每股成本在1.15元左右,以10月13日(解禁日)收盘价13.15元/股计算,12年间成功控股净赚8.11亿元,投资回报十分丰厚。

  2009年,因非法抽离酒鬼酒和岳阳恒立共计5.2亿资金,证监会对酒鬼酒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虹作出了市场禁入的处罚,5年内不得担任上市公司和证券业务机构高管。面对账面上8亿元的收益,刘虹显然有了更多复出的资本。

  兴业上市养肥大批投资者,据理财周报统计,第三大股东上海申新集团在兴业证券的投资收益为12亿元,海鑫钢铁的投资收益为11亿元,“复星系”掌门人郭广昌旗下的上海兴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7800万股,累计账面收益9.36亿元,交大昂立账面净赚8亿,华域汽车也增加了7.5亿元账面收益。

  兴业证券20年战略错位与自赎:前10年迅猛扩张,后10年两度转型

  理财周报记者 曾雯璐/文

  战略错位。一步踏空,步步空。

  20年间,兴业证券提出过两次转型。一次是2002年的“从坐商到行商”,一次是现在的“从行商到服务商”。看上去很美。

  一场发生在错误时间的转型,叠加上没有在对的时间里扭转,我们看到兴业证券遗失的10年。现在,兴业将宝押在了“从行商到服务商”的二次转型。

  1991-2002:福建省内扩张迅猛

  这一阶段兴业证券初露头角,在福建省内急剧扩展。无论是经纪业务还是投行业务都长足发展。

  这10年的扩张主要体现在营业部网点的铺设上。1994年,兴业证券在福建省内完成业务网点布局。当年营业部在熊市大环境中实现利润5000多万元,其代理证券交易总量首次进入上交所10强,列第4位。2001年A股基金市场份额上升60%,营业部均交易量排名上升至第4位。

  这一时期投行主承销的项目也以福建省内为主。比如1993年主承销福建水泥、福建东百和闽东电机。1995年的福建豪盛配股。1997年的厦门信达、福州天宇、福建三农和中国武夷。1999年的福建天香。

  这一阶段,兴业高层的关注点并不在投行,高层更多的在思考依托经纪业务营业部网点的盈利。

  2002年开始,兴业证券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经纪业务保守的营销方式,提出“从坐商到行商”的战略转型。只是,这一转型撞上了熊市的枪口,使得兴业证券对其他业务,比如资管业务的扩张,变得尴尬起来。

  2002-2005:熊市中不合时宜的转型

  兴业证券提出“从坐商到行商”的战略转型时,或许并没有料到市场的变坏。现在回头去看,这一转型的提出似乎不合时宜。

  2005年,中国股市大熊。而在2002年,证券行业就已经显出疲态。一组公开数据显示,从2002年开始,中国证券公司陷入整体亏损的状况,至2005年,券商自营与资产管理、委托理财的资金规模在1000亿以上,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坏账。也就是说,从技术层面上看,大部分证券公司已经破产。

  兴业的资管业务早在2000年就已成立,成立的一年间没有太大起色。在公司提出转型之后,资管成为扶持重点。但是在市场大幅下挫的环境下,资管业务由于风险控制不当受挫,亏损在所难免。

  这一年开始兴业的经纪业务发展也遭遇瓶颈,增长乏力,首次出现亏损。两项业务拖累下,这一年兴业证券出现整体性亏损。兴业证券“从坐商到行商”的第一次转型出师不利,主动出击的业务以亏损收场。

  无心插柳柳成荫,投行业务此时担起了大梁。2002年-2004年,兴业证券每年主承销的项目均在6个左右,投行业务排名一路从行业第11位最高攀至第3位,连续3年增长水平居业内前列。市场份额上升68%。

  2004年,兴业证券主承销家数、主承销金额、股票基金交易总额、净资产和净资本等各项指标,均跻身行业20强。这几乎是兴业证券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2006-2010:战略错位,踏空的5年

  投行在大熊市中的业绩贡献并没有打动高层,券商经纪业务的艰难时期过去之后,其对投行的漠视便一览无余。彼时,兴业证券高层并未意识到投行业务的战略地位。

  据一位原兴业证券投行人士回忆:“当时兴业的高层对投行的作用认识不清楚。老总不停问投行的各级负责人,投行还要不要做下去。”

  这一时期,兴业高层仍然固守围绕传统业务开展的“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型。这一战略错位,使得兴业证券投行在之后的5年开始沉寂。09年创业板开闸之后,兴业证券的这一战略错位进一步放大。

  2009年-2010年,兴业证券投行整个踏空。两年投行牛市,其IPO项目仅是每年2单。要知道,兴业证券在10年以前,每年做的IPO项目就已经超过6单。

  这期间,国信、广发和平安相继崛起。2004年中小板开启、2006年以来市场好转,2009年创业板开张,都让国信、广发和平安的投行赚得钵满,每年IPO项目数以十计,源源不断的中小项目把国信和平安推至投行收入榜前两位。

  兴业高层的战略错位也直接逼走了一批投行骨干。2006年-2009年,陆续离开的保代人逾20人,而兴业证券目前注册保代人也仅24人。

  在这5年,兴业证券“从坐商到行商”的战略转型并没有收到显著成效,其经纪业务佣金收入一直处于下行通道。据兴业证券2010年年报,2009年佣金收入下降16%,2010年又同比下降22.82%,大部分营业部处于亏损状态。

  而其创新业务,也乏善可陈。直投业务、融资融券业务均起步较晚,利润贡献不多。其直投子公司兴业创新资本于去年4月才成立,总资产仅2.01亿,目前只投资2个项目,亏损64万元。融资融券业务也在去年刚起步,总规模20亿。

  从行商到服务商二次转型自赎

  “从行商到服务商二次战略转型,计划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到2020年实现行业TOP10的目标。”2011年10月,兴业证券董事长兰荣如此宣示。

  这或可看做是兴业证券沉寂10年之后的自赎。要做综合性服务商,客户、渠道和服务平台都是关键。这也意味着,要实现此次转型,兴业得开足马力发展投行业务、经纪业务以及资管业务。

  我们看到的一个微妙转向是,今年以来兴业证券投行业务发展迅猛,仅今年上半年,其保荐承销的IPO项目就有6个,证券承销业务增幅高达263.06%。尽管兴业证券今年前三季净利润同比下滑31%,但其投行业务却增了60.51%,共计获得保荐与承销业务收入2.72亿元。

  另外,要成为优质金融服务商,证券投资管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兴业证券恰恰在自营和资管业务等财富管理能力上略有所成。据了解,最近五年公司自营业务远跑赢大盘,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成长性也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可以看出,兴业证券为了这一转型努力颇多。而其营业部终端并未全盘激活,无论从数量还是实力来说,都尚不足以实现其“服务商”的角色转变。

  另外其资管以及投行的渠道和客户也没有充分开发,直投、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刚刚起步,其服务平台的整合力度远没有达到预期。这些,都是兴业证券在二次转型中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兴业证券“失去的五年”:投行走了一代,经纪硬拼价格

  兴业证券投行注册保代几乎大换血,5年流失25人。佣金率已是行业倒数。

  理财周报记者 曾雯璐/文

  作为上市券商的一员,兴业证券并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截至今年中期,兴业证券净资本为61.43亿元,和非上市券商安信证券相当,安信为61亿元。而同期,兴业证券营收13.87亿元,比安信少了近5亿元,安信为18.61亿元。

  作为福建省级的龙头券商,兴业证券多年来裹足不前,各项业务乏善可陈。

  投行业务上,经历由盛而衰。2002年至2004年是兴业巅峰时期,曾一度冲刺行业第4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年项目仅两三单。

  经纪业务上,也差强人意。目前营业部共计55家,其中有31家扎根在本土福建省内。“佣金率在行业内已经是倒数了。”

  自营和资管业务虽崭露头角可分庭抗礼,但目前利润贡献均有限。创新业务开展缓慢,直投业务去年才刚刚开展,目前仅投资两个项目,且都处于亏损状态。去年11月拿到融资融券资格,今年前三季融资融券余额为3.51亿,行业排第12位。

  在瞬息万变的券商江湖,不进则退,兴业证券逐渐沦为沉默的大多数。

  投行之殇:高层战略失误,

  5年流失25保代

  现实是残酷的。尽管曾经辉煌过,兴业证券的投行业务始终没能跻身第一梯队。

  掐指一算,兴业证券自1991年成立以来已行走江湖整整20年。而自1993年主承销福建水泥,打响第一炮后,其投行业务发展了也有十几个年头。

  在兴业证券第一个10年里(1991年—2001年),兴业证券投行业务风光无限,在福建是实至名归的券商行业龙头。公开资料显示,1993年福建省仅有5家公司上市,兴业证券就主承销了福建水泥、福建东百合闽东电机3家,同年实现投行业务收入6000万元有余。

  但在第二个10年里(2002年—2011年),其投行业务不但没有新的突破,反倒在最近5年越发沉寂。在整个券商投行高歌猛进之时,兴业证券投行业务的行业贡献度极其渺小。

  下面这组数据足以证明。据统计,其2010年全年投行业务收入仅2.35亿元,较20年前仅翻了4倍不到。而保荐王平安证券9年时间里将投行业务收入翻了127倍,从2002年的188.57万元增至2010年的24.06亿元。

  “2002年—2004年,兴业证券的投行业务都是在行业前10名。其间最好名次拿到过行业第4。当时我们六条通道每年百分百的用。”一位兴业投行的老员工很是感慨。

  兴业证券投行的沉寂,与2006年—2008年期间,一批保代的陆续出走不无关系。跟着人走的还有项目,那时兴业证券投行元气大挫。

  “兴业证券投行曾经很不错,后来走了一批人。如果这批人留住了,现在早就是跻身第一梯队了。至少不输于平安证券,毕竟起步比平安早。”一位原兴业证券投行人士表示。

  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数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五年间,从兴业证券流失到其他券商的保代高达25人。其中21人集中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出走,三年平均每年流失7人。目前兴业证券仅有保代24人,相当于保代队伍进行了一轮大换血。

  据统计,国金证券和万联证券是上述21名流失保代的主要去向。其中,投奔国金证券共计15人,包括国金证券现任副董事长王晋勇和副总裁姜文国,其他还有陈伟刚、廖卫平、刘伟石、卢学线、罗洪峰、宋乐真、王翔、韦建、徐彩霞、庄海峻和姚文良等人。

  “这批人在国金证券投行早期时起了核心骨干的作用。”上述原兴业证券投行员工告诉记者。据了解,国金的投行业务,正是2006年—2007年左右搭建起来的。

  而据兴业证券投行内部人士透露,这一时期保代人的流失,与公司高层对投行的定位失误有直接的关系。

  该投行人士告诉向记者:“当初兴业证券的高层对投行的作用认识不清楚。当时老总不停问投行部的各级负责人,投行还要不要做下去。那时候投行的收入贡献比重很低,而且虽然做得不错,但也没有做多少有影响的项目。”

  “当时兴业证券的环境让大家感到难以把自己的能力和本事发挥出来。大家都在主动地向外找适合自己的地方。”上述投行人士补充说道。

  此外,在万联证券目前的11名注册保代中,就有5人是在2006年-2009年期间从兴业证券吸纳而来的。

  人走,项目也跟着走。据统计,兴业证券有一大批福建的项目,就落入了国金证券的腰包。比如龙净环保,其首发由华泰证券和兴业证券联席保荐,非公开增发就由国金证券来操刀了。三安光电首发由武汉证券保荐,增发换成国金证券接盘。中福实业非公开增发也收入国金的囊中。而且,这些项目的操刀保代都是从兴业证券投奔过来的。

  悲剧的是,2009年以来,兴业证券投行业务也被国金证券一路赶超。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07年兴业证券股票及债券承销金额为52.84亿元,行业排第30名,同期国金的这一数值仅17.42亿元,排第52位。受益于资本市场盛宴,此后两年,兴业证券投行业务虽有所起色,但一直被国金赶超。

  2009年兴业证券股票及债券承销金额排名以52.92亿元升至第36名,而同期国金则以82.4亿元排到第27名。2010年,兴业证券这一数值排名跃至第23位,但国金排第20位。

  不过,今年以来,兴业证券的投行业务有扭转乾坤之势。今年截至目前,兴业证券已完成7单IPO项目、6单债券项目和1单增发项目,项目数量比之前任何一年都多。

  经纪之殇:管理机制略逊,

  佣金行业倒数

  不例外,对兴业证券来说,最大的收入贡献也是来自经纪业务。据统计,2007年以来,兴业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都在40%以上,其中在2008年时曾高达80%多。

  目前,兴业证券共有55家营业部,其中33家集中在本土福建省内。而福建省的佣金竞争残酷,一直低于行业平均水准。

  有业内人士估算,今年上半年兴业证券部均佣金率为0.055%,同比下降32.36%。这也是其今年上半年经纪业务净收入同比下滑11.71%的重要原因。

  兴业证券在经纪业务开拓上,方式单一,仅能倚靠降低佣金来吸引客户。证券业协会券商业绩排名数据显示,2010年,兴业证券的部均净收入以2261万元排在第5位,同期排第1位的中金公司该数值为8010万元,是兴业证券的近4倍。

  一位兴业证券营业部人员向记者抱怨道:“现在竞争激烈,拉客户不容易。兴业的佣金率在行业内已经是倒数了。”

  这一局面短期内似乎难以解决,毕竟佣金率下滑是整个券商行业所面临的窘境。据兴业证券测算,截至目前券商经纪业务综合佣金率已连续7年呈单边下滑,累计降幅高达64%。

  兴业证券今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行业综合佣金率仅0.081%,同比下降14%。

  而兴业证券的佣金降幅明显超过行业平均降幅,投顾业务转型仍待着力推进。”

  在厮杀惨烈的传统业务领域,兴业证券经纪业务的竞争模式还停留在单一的“价格战”,甚至券商全面抢滩的投顾业务也推进缓慢。而同为南方券商的国信和广发,便是高歌猛进。

  国信营业部一向走在业内前列,主动出击、市场化考核、营业部承包。

  2010年,国信营业部又出新招,开始在投资顾问服务的基础上划分等级,开展签约服务。凡新客户开户,一律许以0.3%的佣金,资产达到1万再降至0.1%至0.15%,资产超过30万元再降至最低0.06%左右。

  兴业证券显然缺乏这样的魄力,其营业部数量与国信旗鼓相当,但至今仍没有铸造出一家有影响力的营业部,堪比国信泰然九这样的明星营业部。

  而内部管理机制略逊一筹或许为重要因素。一位原兴业证券营业部员工告诉记者:“公司没有授权,任何一笔超过2000块的申报都要经至少公司分管副总裁签署。这样一来办公效率极其低下,决策随意。”

  投资之道:自营稳健,

  资管收入贡献目前尚低

  虽然兴业证券在经纪和投行业务道路上走得差强人意,但它的投资道路走得还算风光。从它的自营和资管业务就可以看出。

  一个是公司理财,一个是代客理财,业内时常将二者的经营水平联系起来看。一个不成文的说法是,如果这家券商自营做得特别差,那么很难指望券商的资产管理能做得好。

  这一说法在兴业证券得到了验证。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兴业证券实现自营收入2.29亿元,同比大增460.43%。

  兴业证券自营规模也是在不断扩大,且投资风格比较稳健。截至今年三季末,其自营盘规模达到67.99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25.52亿元上升了166%。其中债券类资产配置比例为68.40%,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为16.13%。

  在今年资本市场动荡不定的形势下,兴业证券稳健的投资风格实属靓招。今年上半年,其自营业务逆势跑赢大盘,投资收益率为3.37%,而同期沪深300的收益率为-4.56%。

  此外,比较而言,近几年来兴业证券资管业务也是风风火火,收入贡献不断攀升,资管业务收入占到营收比重从2007年的0.23%增至今年前三季的2.84%。

  截至目前,兴业证券资产净值合计34.62亿元,排行业第13位,旗下共有5只集合理财产品,其中金麒麟消费升级目前尚在推广中。

  不得不说的是,兴业证券资管产品的业绩在行业内也取得较好的名次。今年上半年,其旗下的金麒麟1号和玉麒麟1号的净值增长率排名均排在同类产品的第1位。同期,实现资管业务净收入3280.71万元,同比上升75.13%。

  事实上财富管理一直是兴业证券发展的重心,其在2011年半年报中又告示:“公司下半年将继续围绕财富管理转型这一主线。积极推动集合资产管理产品的开发、发行、推广和投资管理,进一步做大资产管理规模。加强自有资金管理,确保自有资金获得持续稳定的超额收益。”

  兴业证券为何被同胞兴业银行甩远,微妙“二人转”

  “管理层过于保守,导致兴业证券发展太慢,它和兴业银行在各自行业的发展地位和势态不能同日而语

  理财周报记者 丁青云/文

  坐落福州湖东路268号的兴业证券似乎并不是典型的闽商。

  “很普通,很大众的一家区域券商,没特点,估值也偏高。”深圳一家知名券商研究员如此评价兴业证券。

  早在去年兴业证券上市时,中金公司研究员王松柏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兴业证券“中规中矩、特色不足”。在它身上,难以找到福建人“爱拼才会赢”的影子。

  “有什么样的管理层,就有什么样的公司风格。”兴业证券一位内部人士一语中的。

  “老二”的烦恼

  刚满20岁的兴业证券,有着少年维特之烦恼。

  近年来,兴业证券和同在福州湖东路的“兄弟”兴业银行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兴业证券和兴业银行的大股东均为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财政厅持有前者23.73%股份,持有后者20.83%股份。

  财务指标显示,两者竞争力差距越来越悬殊。据wind资讯统计,2006年至2010年,兴业银行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从30亿翻到185亿,增长了5.17倍,年复合增长率为49%。这一增长率在15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4。

  而同期,兴业证券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从3.07亿翻到7.87亿,只增长了1.56倍,年复合增长率仅27%。这一增长率在16家上市券商中排名倒数第5。

  受制于券商行业整体不景气,自2010年10月上市以来,兴业证券业绩下滑严重。2010年同比下滑31.86%,2011年前三季同比下滑31.09%。

  2011年三季度,兴业证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4.1亿,同期兴业银行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87.9亿。前者净利润仅是后者的2%,而五年前,这一比例是8%。

  “管理层过于保守,导致兴业证券发展太慢,大股东都是福建财政厅,兴业证券和兴业银行在各自行业的发展地位和势态不能同日而语。”一位接近兴业系统的金融人士感慨。

  业内人士亦指出,兴业证券在战略上过于保守,竞争手段单一,过于崇尚佣金战,这可从佣金水平在行业倒数的地位可以看出。

  “兴业证券经纪业务市场份额上升很快,扩张很快,但业绩贡献不明显。但从省外扩张情况看,我们没有看到它省外扩张的明显动作,可能是管理层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宏源证券分析师指出。

  那些空降的官员们

  稳定、行政色彩较浓,是兴业证券管理层的最大特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兴业证券的市场嗅觉和效率。

  近年来,福建省政府加强了对兴业证券高层的派驻,大股东主导色彩渐浓。

  2009年6月,即兴业证券上市前一年,原福建证监局机构处处长刘志辉空降兴业证券,三个月后正式任总裁取代了此前一直为代总裁的张训苏,。此举被业内人士解读为,为兴业证券上市做铺垫。

  据一位接近兴业证券的高层人士评价,刘、张二人风格迥异:“官员出身的刘志辉做事比较大气,看上去是个有魄力的人。而大学教师出身的张训苏考虑事情比较细致,对细节比较注重。”

  同年底,时任福建省财政厅金融处处长的马小华亦空降兴业任监事会主席。

  2011年8月,福建省政府再次空投了一位副总裁。35岁的陈德富此前为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处级干部。待通过证监会任职资格后,陈德富将成为兴业证券最年轻的副总裁和高管人员。

  颇有意味的是,在兴业证券董事会2011年第七次临时会议上,对聘任陈德富为副总裁的这一议案,11位与会董事,有2人投了弃权票,赞成人数为参加投票表决人数的73%。

  这是当时会上8项议案中,唯一没有全票通过的一项议案。

  至此,兴业证券高层中,1位总裁和2位副总裁均由政府直接任命,仅3位副总裁为内部培养。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4位独立董事以外,兴业证券16名董监高中,有7人有着福建省政府工作背景。

  除了总裁刘志辉、新任副总裁陈德富及监事会主席马小华以外,董事翁国雄曾任福建财政厅监督局调研员,董事黄明园曾任福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办公室秘书长,监事余乃建曾任福建国资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副总裁郑苏芬曾任福建审计厅副处长。

  “高管主要靠政府官员空降,很少从市场招聘,造成的结果是市场化程度较低。领导比较保守,兴业的发展也就保守。”前述兴业证券内部人士表示担忧。

  微妙的“二人转”

  几乎兴业证券的员工都知道,兴业证券身上,有着董事长兰荣的深刻烙印。

  “公司内部人员,中层以上,一般还是蛮听董事长话的。大家基本上都认为董事长的观点很正确,很少有公开的反对声音。”一位兴业证券前员工透露。

  在现任总裁刘志辉之前,在前代总裁张训苏之前,董事长兰荣曾兼任了兴业证券8年的总裁。

  51岁的兰荣与兴业系渊源颇深。兰荣曾在兴业银行先后任兴业银行总行计划资金部副总经理、兴业银行总行证券业务部(兴业证券前身)副总经理。

  “董事长兰荣从兴业证券创业至今就一直是公司大领导,没换过,这个情况在全国券商可能都比较少。”前述兴业证券一位内部人士指出。

  随着官员型总裁刘志辉的空降,兴业证券越来越多的员工感觉到高层的微妙关系。在前述接近兴业证券高层的人士看来,刘志辉“有魄力”、“有野心”。

  此后,关于董事长兰荣和总裁刘志辉不睦的传言一直在兴业证券内部流传。

  “不少人说新总裁野心很大,与董事长之间也有一些斗争。”前述知情人士透露。

  2011年5月19日,兴业证券公告称,已拿到证监会关于核准其在香港设立兴证(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批复。

  引人注意的是,这个拟成立的香港分公司的筹备组负责人是董事长助理郭峰和办公室主任黄金光。

  “郭和黄这两人跟董事长的时间比较长,总裁有意把他们调开总部,可能与此有关。”前述知情人士透露。

  日前,理财周报从兴业证券董秘办了解到,郭、黄二人确已在兴业证券香港筹备组。

热词:

  • 兴业证券
  • 价格战
  • 证券承销
  • 融资融券业务
  • 券商自营
  • 券商经纪
  • 券商研究员
  • 证监局
  • 王松柏
  • 集合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