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资料图片:这是11月8日拍摄的一枚一欧元硬币被熔化的照片。新华社/路透
英国《金融时报》11月25日发表题为《德债拍卖为欧洲敲响警钟》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Scha·den·freu·de (名词):从他人的不幸中得到的愉悦。——发明这个词的或许是德国,但在周三德国国债拍卖失手后,沉浸于这种幸灾乐祸情绪之中的,却是其它欧洲国家。
在此次拍卖的60亿欧元的德国10年期国债中,有大约35%无人问津,这被视为一种迹象:表明在席卷欧元区的危机面前,就连欧洲最强劲的经济体也做不到毫发无损。在欧洲许多国家的首都,人们希望德国政府现在可能会受到促动,更迅速地采取行动,支持一套全面解救方案,以恢复各方对欧元区的信心。
经过了令人遗憾的一周,这样的结局(即使不太可能)显然将是可喜的。然而,夸大一场德国国债拍卖的潜在影响是不对的。德国未能全额发行国债的情况并不少见。事实上,这已是今年迄今德国第九次未能拍卖出全部国债。况且,德国国债的收益率仍在创纪录低位附近徘徊。6个月短期国债的实际回报率甚至已跌入负值区域,这表明投资者仍将德国视作一个避风港。
可话说回来,此次流拍的规模敲响了警钟。自欧元问世以来,还从未出现这么大的缺口,究其原因,似乎有几个因素起了作用。首先,如果德国最终同意通过“欧元债券”加入联合发债,那么信用风险就有可能上升。同样,当各方最终就加强欧洲救助基金达成协议时,德国将面临更大的潜在偿付责任。最后,德国一贯比其它国家更坚持一点,那就是主权债务也可能带来风险。因此,市场现在将同一原则应用于德国国债,也是合乎逻辑的。
但是,这些因素本身都不能解释投资者本周为什么“倒胃口”。比如,如果德国的风险升幅更大,那为什么德国的息差与意大利的息差同步变动呢?
答案似乎是,投资者不仅是在逃离德国,更是在逃离整个欧元区。近日欧元的弱势为这种看法提供了支持。货币走弱有助于提振出口,这也许正是欧洲所需要的。这或许是可取的,但坏消息是,它似乎是受到人们对欧元区未来的担心所推动。
此次德国国债拍卖也许给柏林方面敲响了警钟。但它也向任性的欧洲发出一个信号:市场正对无休止的政治迟疑失去耐心。必须立即商定一个可信的计划,否则,其他国家眼下对德国痛苦的愉悦感将不会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