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12月8日,A股再现阴跌。沪指盘中击穿2307点,再创近期新低。走势果真应了那句广告语: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其实在此之前的11月30日,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已经把中国股市再次打入深渊。沪市和深市跌幅都超过3%,远比陷入金融危机的欧美股市来得凶猛。
回头看11月份,A股跌得令人心惊:市值缩水1万多亿元,跌幅超过4%。而且,深沪两市全跌,中小板和创业板尽墨。人们不禁要问,经济发展速度尚快、出口增长依然强劲、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远远好于发达国家的中国,股市怎么这般不争气?究竟谁该为似乎不应出现的大熊市负责?
十一月底暴跌的直接原因,是坊间风传国际板马上要推出———其实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至少有三四位高官在不同重要场合都说过国际板要推出、甚至很快要推出的“豪言壮语”。在已经“跌跌不休”的中国股市,任何有可能抽走资金的政策走向都会使市场惶恐不安,这是常识性问题,不知这些官员怎么非得“逆潮流而动”?尽管30日证监会的反应尚算到位,当天就表示此种传言纯属谣言———不过,已如惊弓之鸟的A股市场,宁可相信谣言传言,也不相信真言实话,暴跌起来没商量。
其实,中国股市如此表现不佳,绝不仅仅是因为国际板传言。宏观市值管理到位慢、到位差甚至不到位,屡见不鲜。君不见,在资金面紧张、流动性告急的市场上,新股上市依旧,大盘股争先恐后狠砸市场;君不见,投资者信心丧失殆尽,资金净流向“见出不见进”,但上市公司各种形式的融资、再融资疯狂推出,大有“抽干”市场之血的豪气。比如中国水电,明知要跌破发行价,还是要上马。
在一个投资拉动色彩浓厚、国有企业占有了资本使用优先权的市场,资源“拨付”的多寡,决定着资本的取向。在一个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还十分有限的新兴市场,不得不承认行政干预的力量。到底想让股市怎样走?至少在中国,决策层的“态度”至关重要———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态度趋向则事关信心存亡。
面对曾经“过剩”的流动性该怎么办?套用曾经言及的“池子”理论,其实,最大的池子应该是资本市场,在中国,恰恰没有人操心池子的吸引力、操心池子的容量扩大,房地产不能炒了,于是炒艺术品,炒农产品,炒黄金玉石,股市则让人们避之不及;造成人民币连续跌停的原因很多,据分析,其中有一个因素是,中国股市缺失投资价值,外资、游资和热钱纷纷逃离,市场对中国上市公司和市值做空连连,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不否认,国际市场,特别是久拖不决的欧洲债务问题等,对中国股市有不良影响;中国股市发展仅有二十年,求全责备显然苛刻。中国股市自身的体制、结构、运行机制等问题,都对市值增长形成制约。
但是,我们希望股市能走得更好,走得正常,走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现在不是埋怨谁的时候,而是宏观管理部门及时出手、矫正对股市“态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