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黑龙江五常大米被认为是最好的国产大米之一,其市场价格远高于普通大米,2009年,五常大米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然而,高昂的售价和响亮的品牌并未给稻农带来收益。谁赚到了钱?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米贵伤农”现象的出现?[详细]
在五常当地,中等包装的大米,四五十元一斤的比比皆是。精包装大都超过百元,一种抗氧化有机米更是卖出了每斤199元的天价。与大米高企的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稻农的有机水稻收购价格并不高。2010年上市的有机稻仅为每斤1.90元左右。若种20亩有机稻,除去成本之外,所得收入不到3万元。
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和未来增产潜力最大地区,东北3省2011年粮食实现8连丰,突破1亿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9%。在连续多年丰产背后,众多种粮农民正遭遇生产成本高、经营风险高和生活花费高等新问题。
投入与产出:
农民种20亩有机稻的总成本超过2.2万元,总产2.5万斤,按高价2.0元一斤出售,共收入5万元。去掉种植成本,一家人忙活一年种这么多粮食也得不到3万元。
企业按水稻出米率60%计算,如果企业大米每市斤卖50元的话,水稻价格应该是每市斤30元。可是企业收购价平均还不足2元,去掉企业加工费、包装费,也得十倍利润。
企业的成本:除了水稻收购价,还有收储、烘干、水电、设备折旧以及销售等费用,这些加工、流通成本每吨在150元-200元之间。据此推算每市斤大米的加工成本仅为0.2元左右。
由于五常水稻质量好,超过200多家加工企业在五常争夺稻源,而农民的稻谷不仅没有因此待价而沽,反而根本卖不上价。其中的原因在于一些企业签了订单不履约,不按订单上的价格收稻,订单反而成为企业单方面约束稻农的工具。
秋收时节,多家公司联手“憋稻”,致农民稻谷卖不出去。有的企业在收了稻之后迟迟不付款,到年底付款时或许还低于市场价。企业不仅不履行订单,一些订单里的内容也不合理,类似于“霸王条款”。
有的企业订单极不规范,与农民的订单只是把一张按着稻农红手印的签名纸,附着在一张空白订单的后面,许多农民想通过法律渠道维权都没有办法。
部分稻农反映,多数企业不是用高价格和守信用来拴住农民,而是用“非常手段”来控制住稻农与其续约。如在卖完稻结账时,按每亩地100元钱的标准扣稻款;如果2011年不跟这家企业续约,被扣的稻款就别想要回来了。
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的人员同时还是稻米产业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协会的工作人员,一套人马三块牌子。身兼三个部门负责人的姜大伟说,这几个机构的职能,是统一行使对稻米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带领企业闯市场,维护企业利益,对稻农利益则只字未提。
与此同时,企业之间也在形成联合体以控制水稻市场。目前,五常市米企林立,仅在有关部门注册的就达222家,这些企业几乎消化了五常市全部186万亩稻田所产的25亿斤水稻。
五常市一位副乡长透露,五常年产25亿斤水稻,如果一斤稻多为稻农争取1角钱的话,每年就可为稻农增收2.5亿元。但有谁愿意去做呢?
五常大米不仅奇贵无比,而且制假售假现象普遍存在。早在2010年7月,CCTV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就报道过五常大米掺假现象。《消费主张》记者了解到,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五常市的许多大米加工厂一般都拿比稻花香便宜很多的639或者并非五常产的普通长粒冒充稻花香。不同的混搭方式,不同的价格,稻花香的含量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稻花香含量是百分之五十还是一点都不含稻花香,混搭出来的米都是按纯粹的稻花香卖的。不光是大米加工厂掺假,记者了解到,在米厂从农民手中收稻子的时候,收来的稻子已经不是纯的,而是掺有别的品种。
五常大米虽是个案,但利润倒挂却普遍存在于目前农产品领域之中,如蔬菜滞销菜价却居高不下、养殖户亏本市民却买不起猪肉等等。这些现象的共性是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而损害农民利益只是起点,长此以往,最终也会限制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随着全国粮食的“八连丰”,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也迎来好光景,大米不仅质量好,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最贵的一斤甚至卖到了199元。但五常市的许多稻农却感受不到喜悦,因为他们辛辛苦苦种出的水稻,卖给当地的加工企业每斤不到2元。
订单农业:五常水稻产业基本是订单农业,订单水稻占90%以上。最开始是为了稳定米源,让农民卖粮不愁,然而,很显然,在实际运行中,一些粮企却把市场风险推给农民,在订单中“做手脚”,而有关部门也没有为农民争取更多权益,致使当地农民粮食根本卖不上高价。
价格越来越高:五常大米的价格越来越高,除稻农的种植因素以外,五常市有关部门的运作及企业的商业广告也起了助推作用。当地宣称,五常大米是全国唯一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三项桂冠于一身的“精品大米”,大有成为中国米业的“奢侈品”之势。